周三傍晚6點45到8點45,聽了正式到寧諾之后的第一場講座。演講者是自稱“堅持講真話的經濟學家”的劉勝軍,演講主題的中文名是“游在退潮的海水中——你好,趨勢”,英文名為“Tidegoes out, have you been swimming naked?”。
記得曾在網絡上粗略看過劉勝軍的一些觀點,對他有些印象,也好奇他會如何面對面分析2018年中國的經濟形勢。遂報名參加,提前5分鐘趕到寧諾思源報告廳,被告知推遲15分鐘,所以6點45正式開始。報告廳門口簽到處,每位參加講座者均可以領到一份“禮物”:一個外有紙盒包裝的劉勝軍微財經筆記本,內附一枝同樣印有劉勝軍微財經字樣,看起來比較高檔的鋼筆狀的圓珠筆,一個寧諾商學院的筆記本及一枝圓珠筆,以及一份印制很精美的寧諾商學院大開本傳單。可見,演講者和主辦單位對這次演講均很重視。
滿滿兩個小時認真聽下來,劉勝軍為聽眾做了一個很好的對中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科普。他以經濟學家的視角,對中國特色的政經形勢進行了全景描繪,把很多重要事件、信息、觀點串聯起來,勾勒出了一個可能較為全面、合理的中國當前政經態勢及未來走向的分析框架。之所以認為是比較全面和合理的分析框架,是因為一劉勝軍所呈現出的內容,均是援引公開報道的信息或數據,這些顯然只代表事實真相的一個方面,沒有像“權威人士”那樣能夠掌握關于社會經濟的全面詳細的信息,無法得出更全面的解讀;二是囿于公開演講的場合,不可能涉及比較敏感的內容,無法做更深入的剖析。
但2小時全程滔滔不絕的分享,無論從內容、思路、邏輯,還是演講技巧的幽默,引人注意,劉勝軍都算誠意滿滿,準備充分,干貨不少。
相較于以經濟學講解為主的前半部分,我對后半部分政經關系以及未來出路的內容更感興趣。 透過演講者對宏觀趨勢梳理整合的邏輯,對中國經濟的現狀與未來也多了一些系統性的認識。聽講座過程中,我做了一些筆記,也引發了一些思考,其中一些關鍵點整理如下。
一、中國模式(Chinese model)=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投資驅動(Investment drive)+強勢政府(Strong government)
這是劉勝軍總結的中國奇跡背后的“中國模式”,由市場經濟、投資驅動加強勢政府合力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前無古人的經濟成就。宏觀上看,大體不錯。不過具體的機制還值得深入研究,比如“強勢政府”的作用就很有意思,劉勝軍在舉例時就調侃了林毅夫所謂的“得益于政府的高度控制”,說改革開放以前的控制更厲害,但為什么經濟就到了崩潰的邊緣?“強勢政府”,當然意指“有所為、有所不為”,但具體什么該勇于作為,哪些又不能作為,邊界在哪里?尺度是什么?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這是中國當前所有問題的集中體現,依靠經濟發展謀求合法性的機制,必須在進一步的經濟發展上有作為。劉勝軍對這個問題,給出的策略是依靠創新。
他援引“增長三段論”(The Syllogism ofGrowth)來闡述這個道理,增長的三個階段分別是: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創新驅動。美國人在分析美國經濟增長的因素時,得出一個比例,12.5%:87.5%,即87.5%的增長源于創新的貢獻。這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空間所在。
中等收入陷阱的反面教材就是拉美化,劉勝軍引用權威人士考察拉美陷阱后得出的結論:拉美化不是因為過度民主化、民粹主義,不是因為過度市場化,而是市場化不到位。
所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依靠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因素是企業家精神,企業精神又需要市場經濟+法治來培育和保障。
這是從收入增長的角度得出的結論,從更宏觀的層面看,中國需要新的增長動力,要從原來的出口+人口紅利+投資+地產→創新+消費+城鎮化。
那么什么在阻礙創新呢?一方面要“提升正向激勵、產權保護、自由、教育”;另一方面,減少負向激勵“尋租、壟斷”。
什么在阻礙消費?“教育,醫療,養老,住房”。
所以,推導下來,改革是中國經濟當前及未來一定時期的最大紅利,包括:“國企改革,行政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戶籍改革,司法改革,土地改革”,當然還有教育改革,還有更關鍵領域的改革。
整場講座,劉勝軍一邊不斷調侃林毅夫,說他神邏輯、出昏招,另一邊不斷祭出權威人士的權威論斷,一抑一揚,交相輝映,煞是可愛。
不過權威人士名至實歸,用劉勝軍的話說,確實對現狀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抓住了現象的本質,開出的藥方也很得大多數經濟學家的認可與支持。
權威人士給中國支的招:我的基本看法是,在未來我們要做好兩件大事,(1)中國要加快調整儲蓄和消費的關系,逐步成為內生性的需求大國為全球提供巨大市場。(2)要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技術進步和提高投資效率,提升服務業的比重,使產業結構和國內資源稟賦相匹配。新加坡總統李光耀走到我身旁,用一口廣東音很重的國語對我說:“劉鶴,中國最大的挑戰是城市化,10億人口的城市化足以改變世界,但是你們的壓力將是史無前例的?!崩罟庖f的是正確的。
三、改革的主要阻力
劉勝軍列舉了7大阻力,我將其中三點羅列如下,這應該是阻力中的阻力:
改革阻力1:維穩
樓繼偉2015年4月的講話: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確定下來的決定性任務,如果到2020年我們按時完成了,我認為是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推進改革外,還要處理好兩大難題。第一個難題就是去杠桿化,不能再積累,但是又不能經濟失速。另一個難題是社會穩定與改革力度之間,改革的進度和改革力度之間要平衡。
改革阻力2:文彥博命題(官員負激勵)
梁啟超: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沒有一件不利于百姓的,也沒有一件是利于士大夫的。宰相文彥博:皇上是與士大夫們共同治理天下,不是與百姓共同治理天下。
官員成為改革阻力的原因:1、北京前市長孟學農說自己年薪20萬。2、濟寧市長梅永紅:我每天工作都在十個小時以上,早上8點出家門,很少在晚上8點前能進家門,幾乎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但我所有工資收入加起來,才7000一個月,誰相信???下面的縣委書記、縣長一個月收入3000多,還趕不上在工廠打工的。
反腐與公平:
1.0老虎蒼蠅一起打,零容忍
2.0堅決查處十八大后不收斂不收手,問題反映集中。群眾反映強烈,現在重要崗位且可能還要提拔使用的領導干部
3.0把黨紀挺在法律前面
改革阻力6:兩民主義
劉鶴字字珠璣:在面對嚴重危機的時候,主要國家在應對政策上總犯同樣的錯誤。這些明顯的錯誤在事后看起來顯得可笑,但對當事人來說,實施正確的政策卻困難重重。這是因為,大危機在人的一生中往往僅會遇到一次,決策者缺乏經驗,又總是面臨民粹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經濟問題政治化這三座大山,政治家往往被短期民意綁架、被政治程序鎖定和不敢突破意識形態束縛,這幾乎是普遍行為模式。
四、改革的邏輯與信號
應該說劉勝軍演講中指出的種種問題,只要對中國現實社會有所關注的人,大體均能夠體會,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只是從政經合流的思路去清晰認知,也必得具備一定功力的研究者才能做到。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發展的脈絡與規律,這正是學術的價值所在,也是學者的本分。
過去講完了,現實講清楚了,劉勝軍最后給出的改革邏輯是:“先政治后經濟,先反腐后改革,先思想解放后改革”。
“十九大之后:改革取代反腐成為壓倒性任務,強中央權威,長政治周期,思想解放→真正啟動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
清代的陳澹然說“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中國全面復興的歷史關口,正需要這樣不拘一格的開拓者、傳承者。
劉勝軍還列舉了十九大之前釋放的經濟信號:
① 2016年5月:《人民日報》專訪權威人士
②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
③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
④ 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不再提GDP翻番的目標,我覺得這是新中國發展史上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因為,無論是在計劃經濟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的歷次黨代會,黨提出新目標的時候,往往伴隨著GDP翻番類的目標。這次,不再提GDP翻番的目標,是一個需要極大政治勇氣的重大判斷。
⑤ 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解讀:將過去的“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改為“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
⑥ 十九大之后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性、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
天津橋上聞鵑啼,見一葉而知秋,見微知著,是對規律有深刻的認識。剛剛看到一條新聞,“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強調加強領導周密組織有序推進統籌抓好中央和地方機構改革,王滬寧韓正出席”,大政方針確定好,接下來就是人事安排的問題。
講座聽完,好像講了很多,又好像也沒聽到什么。黑天鵝好認,黑犀牛近在眼前卻難以辨識。時事入耳,世事用心。一邊是無限的機遇與榮耀,一邊是無底的艱險與深淵,政治的平衡木就這樣微妙地撬動著生民與歷史的滾滾進程。
周三晚聽的講座,周五晚上回想起來,好像真的不記得什么確切的內容了,除了以上隨手記錄的一點東西。不過劉勝軍也引述了PieterBottelier的這么一段話:“任何對中國問題說出很肯定的話的人,腦袋都有問題(Anyonewho speaks with great certainty (about China) needs their head examined.” )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將充滿不確定,以及我們將不得不在這不確定中奮勇前進。
插曲:劉勝軍在講座中提供了不少段子笑料,略敏感的,不說。單說他兩次說到“外有川普這個幫手”,確實,商人總統不可低估,但也好對付,滿足他的短期利益和好大喜功,足矣。拜他所賜的中興事件,激起了國人發憤突破技術壁壘的士氣;拜他所賜的貿易戰,印度、日韓等等都掉頭往中國跑。要不是川普這個外援,這些事情我們得費多大勁才能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