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拿到《深閱讀》這本書時,我一直猶豫該不該讀。想讀的理由是,這是一位日本學者寫的書,不知道你發(fā)現(xiàn)沒有,國內很多暢銷的讀書方法、工作方法、時間管理方法類的書,很大一部分是日本作者寫的。之前我推薦過的幾本方法類的書《這三本書,幫你找回生活的節(jié)奏感》(點擊藍色字進入閱讀)作者都是日本人。也許這源于日本人的精研態(tài)度,使他們對于生活中的各類事物,總能總結一些方法出來。
不想讀的原因是,出版里有句調侃的話“自從干了出版業(yè),看讀只看版權頁”,習慣性地先翻了一下版權頁,發(fā)現(xiàn)此書早在2011年即在日本出版,事隔5年才引進中國,似乎有些過氣的味道。畢竟這本薄薄的書,不能稱之為經(jīng)典,無法與《如何閱讀一本書》相提并論。
猶豫之間,就隨手把書塞進書架里,想著索性先冷落它兩天再說,什么時候會去讀,隨緣吧。前幾天給大家寄送書的時候,閉著眼睛從書架上抽書,竟然沒把它抽出來。看來,不把它讀了,它會賴在這不走了。
為了盡快把它趕出去,我決定讀了它。
書很薄,不到150頁,讀完并不費什么力氣。前半部分講些了讀書的意義,對于我這個讀書段位的人來說,大道理講得多了,也聽得多了,再聽別人講,實在是勾不起興趣來。作者講日本的讀書文化正在消失,本來日本的經(jīng)濟不景氣,人們的危機意識加重,讀書本應更受重視才對,可是作為一種文化,顯然此讀書非彼讀書。實際上,讀“閑書”的日本人正在變少。根據(jù)調查,在日本青少年中,“不因興趣而讀書”的,占到了45%,也就是說,在兒童之中,只有55%的人,是因為有興趣才去讀的。而且,有44%15歲以下的兒童是從來不看“閑書”的,包括漫畫,雜志都已經(jīng)很少看了。這顯然并不是一個太好看的數(shù)據(jù)。此外,與我們相同一點的是,這些孩子給出的理由是學習太忙,輔導書都看不過來,哪有時間看閑書。
作者對大學生同樣表現(xiàn)出了擔憂。大學四年是一個人讀書的黃金時期,錯過了,進入社會找補,既吃力,在面對一些打擊與困難時,承受力也不夠強大。書中說,讀得多就是有深度的人嗎?這個未必。但不讀書,精神會很脆弱,別人把話說得重一點,自己無以應對時,就只好緊閉心門。這句簡直可以套用在任何一個讀書少的人身上。精神強大的人,無不是在讀書上從武裝到牙齒。
讀到書的后半部分,有些獨特的觀點與方法,這本書的價值也慢慢顯露了出來。比如說,作為大學老師,讀書上要逼一下自己的學生,多去給學生找些“不自在”,甚至使他們感到“不讀不行”,“沒讀過XXX的書簡直是一種恥辱”。這樣逼下去,終有一天,學生會恍然大悟,獲益良多。書中甚至給“導師”重新做了定義:所謂導師,就是指導你遇見好書的人,而這些好書能讓你心里燃起一把不熄的火焰。
再比如,作者的一個讀書經(jīng)驗是,并不是語句越難理解,就代表著內容有水平。越是知識掌握的不夠清楚,才只會用“理論”來武裝自己,遣詞造句就越是古怪復雜。相反,對于事物本質認識越深刻的人,行文就越簡潔,能夠一語中的,這樣的書,自然越容易理解。這條經(jīng)驗,對于認為自己閱讀力不夠的人,也許可以幫你找回些信心。
最悚人的一點是,作者認為:有觀點的書不值得一讀。他的理由是,把書的觀點先擺出來,縱然讀起來會很安心,也許還能收獲廉價的感動與短暫的心理平衡。但是,這樣的書,只能自我安慰,不能開闊眼界與增長智慧。
你是否認同這個觀點?我的經(jīng)驗有兩點:一是,如果這個觀點并沒有刷新你的知識,確實沒有繼續(xù)讀的必要;二是這個觀點的論據(jù)是否足夠強大到令你信服,你能不能被其說服。如果答案是No,也無讀的必要。
此外,作者的對讀書的一些理解,雖然不算新穎,但仍值得在此列出,作為一種強調,也很有意義:
1.對于難讀的古典著作,可以先從針對其價值與當代意義的解讀書開始閱讀。
2.作為普通讀者的社會人,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是一種基本的能力。
3.光用眼睛看書不叫讀書。
4.光有書架,就會變得更聰明。
5.對于文字信息,用眼睛看比用耳朵聽速度更快。
6.輸出使書成為自身血肉。
7.感情用事的“吐槽閱讀”更有利于記憶。
8.與書相遇,相信緣分也沒壞處。
9.“安定劑閱讀”與“興奮劑閱讀”是兩劑猛藥。
……
你能遇到的讀書困擾,這本書并不一定能給你滿意的答復,但書中的每一條經(jīng)驗都值得認真思考。
還有,書中多處提到了孔子的《論語》,字里行間透露出崇敬之情,看來作者是孔子的異國粉絲。既然如此,深閱讀用孔子的話概括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再恰當不過了。
好了,留言談談你是如何加深自己的閱讀能力的,沒準這本書就丟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