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④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 ?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導向;政:政令;齊:約束;刑:刑法、懲罰。意思是我們用政令去要求做事情,如果有人觸犯,就用刑法和懲罰的方式來約束,但這時人們雖然知道了自己的錯誤,卻不會生出羞恥之心,不會主動加以改正。
? ? ? ?比如在團隊中,公司規定不許遲到和早退,如果有員工遲到和早退,就要接受批評和罰款,這時員工就不會生起羞恥之心,可能會心想:我遲到不是已經交錢了嗎?這還有什么可說的嗎?甚至有的人還會引以為傲,心想:難道只有我遲到嗎?別人也遲到啊!
? ? ? ? 公司的其它規章制度也一樣。如果我們總是拿政令和懲罰的方式去管理團隊,去管理一個國家,就會讓人沒有羞恥之心,不會主動去修正自身的問題。
? ? ?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且格:改正、修正自身的問題。意思是我們以仁德的方式去引導和教化,這時加上禮的約束,人們就會產生羞恥之心,就會朝著善的方向去改正。
? ? ? ?舉例,我們從小為什么要上學?為什么要接受教育?就是因為要教給我們羞恥之心,告訴我們哪些事情不能做。比如上學時,老師會告訴我們不可以拿別人的橡皮,如果拿別人的橡皮就是偷。當老師不停地用這樣的道德修養來教化我們時,我們就會明白拿別人的橡皮是錯誤的行為,這時我們就會升起羞恥之心,自然就會改正自己的錯誤。
? ? ? ?在團隊中亦是如此,如果我們不懂得讓每個人去修養自己內在的德行,大家又如何進步呢?犯錯誤時就會沒有任何羞恥之心,甚至認為理所當然。可如果我們用德行去教化人心,用禮數來約束人的行為,人人就會向善,人人就會積極努力地去改正自身的問題。
? ? ? ?這就是企業為什么要講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一個德字,企業文化的導向是提升人內在的德行和修養,人人才可向善,這時再用禮,禮是讓尊卑有序,是讓一切事情以和為貴。我們教化人以德,約束人以禮,每個人才能變得積極向上,才能有羞恥之心,愿意去改正自身的問題。
? ?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是孔夫子在講述自己一生的經歷,講述自己一生修習的次第。
? ? ? ?古人十五歲就開始學習大學之道,學習如何明德、如何親民、如何止于至善,這是大人該行的道,這是大人的學問。
? ? ? ? 三十而立。立:站住不倒,現在通常是指成家立業。但是古人的三十而立,并不是到了三十歲 要立什么樣的事業,或者有沒有成家,而是到了三十歲,有沒有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有沒有修養自己的內在和品格,有沒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志向,如果沒有就不能稱為三十而立。
? ? ? ?我們看孔夫子的一生,從十五歲開始志于學,到了三十歲立道、立德、立仁、立學、立志、立禮,立自己的行事作風,行為準則、思維方式、思想高度,這個叫做三十而立。
? ? ? ?這句話的靈魂在志于學,我們從十五歲開始志于學,到三十歲才能立得住;如果我們現在已經三四十歲了,就先從志于學開始,如果沒有志于學,我們又如何立得住呢?
? ? ? ?四十而不惑,有兩層意思,第一層:到四十歲時,已經沒有困惑。為什么遇事不再迷惘和困惑呢?因為心中有志向,不會輕易改變;心中有道德,不會輕易妥協;心中有仁愛,不會輕易怨恨;心中有學識,自然不迷惘。可是如果我們立不住,沒有自己的思維準則,沒有自己內在的修養,遇變故就容易困惑和抱怨,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容易改變自己的志向,開始退縮。
? ? ? ?第二層:到四十歲時,懂得變通,不再糾結和執著在某件事情中無法自拔,都是懂得變通之道。通常二十幾歲、三十歲的人不懂得變通,做事情總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認為善即是善,惡就是惡,不懂得變通和妥協。可是人一旦到了四十歲,很多事情懂得變通,懂得圓融,故而沒有那么多的困惑。
? ? ? ?當我們人生中發生了很多事情,雖然當下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知道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可是到了不惑之年總會明白,萬事萬物發生必有其原因和規律,只不過當下還沒了解清楚,所以又有什么值得困惑的呢?
? ? ? ?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到了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了天命所歸。而我們通常對于知天命存在誤解,很多人說自己就是這樣的命,說自己這一輩子也不會發達,說自己這一生都沒有學識,說自己碰上了不聽話的子女,說自己這一生沒有貴人相助,其實這些都不是知天命,而是聽天由命。
? ? ? ?而知天命,是指了達了天地之道,了達了天地之德行,贊天地之化育,而不計較個人得失,這才叫知天命。所以孔夫子的一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在贊天地之化育,幫助天地化育萬物。當我們懂得贊天地之化育時,就已經沒有了個人的得失,個人之高低,不會與人爭論長短,而一心去完成自己的天命,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 ? ? ?所以到了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也是一樣,我們縱觀中國歷史也是一樣,凡是領了天命之人,明達天命之人,都不再計較個人的得失,不再想著個人的享樂,而是想著如何幫助他人,想著如何幫天地去化育萬物,這個時候叫知天命。
? ? ? ?而我們通常對于知天命存在誤解,很多人講聽天由命,說自己就是這樣的命,說自己這一輩子也不會發達,說自己這一生都沒有學識,說自己碰上了不聽話的子女,說自己這一生沒有貴人相助,其實這些都不是知天命,而是聽天由命。而知天命,是指了達了天地之道,了達了天地之德行,贊天地之化育,而不計較個人得失,這才叫知天命。
? ? ? ?六十而耳順。順:不逆,意思是到了六十歲時,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紀,已經贊過了天地之化育,這時沒有什么事情是不順的,已經沒有了個人得失,沒有了個人的順或逆,就好像天地日月在普照萬物,怎么會和萬物去計較呢?又何來不順?何來逆?
? ? ? ?沒有什么看不慣的事情,沒有不順耳的事情,沒有什么不能度化的人,沒有值得執著的事情,這時候就可以順達天意,可以聽到天地之道,可以聽到天地之聲音。
? ? ?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到了七十歲的時候,做事情就可以隨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為心中早已無惡,心中早已光明,心中早已是圣人之標準,心中已經懷天地之大德,這時又怎么會做出不好的事情呢?
? ? ? ?重點是不逾矩,不會做出任何超越規矩和超越禮節的事情,不會做出任何傷害他人和有損道德修養的事情,這時就是隨心所欲的狀態。即《中庸》所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回歸了自己本有的天性,率天性而為就是這里的從心所欲,就是道本身,這時自然不會有逾矩的行為。
? ? ? ?孔夫子的一生,告訴我們十五歲要志于學,如果沒有志于學,這一生可能就是荒廢的,這一生可能就不知道到底該立什么,這一生就不能了解天地之德行,這一生就處于立不住的狀態,迷茫的狀態,困惑的狀態,聽天由命的狀態。而當我們志于學,我們才可以學習更多的文化,學習天地運轉之道;我們才可以站得住腳,立得住根;我們才能夠不惑,懂得變通;我們才能領受天命,贊天地之化育;我們才能看天地萬物都是順遂的,才能率天性而為,讓自己歸于道,讓自己歸于德。
? ? ? ?我們最后再來看,為什么問如何從政,孔夫子卻要講自己一生的經歷?因為為政在人。如果人志于學,志于道,志于德,那么從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 ? 《中庸》中有一段話講哀公問政,當時的魯哀公問孔子如何為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是說周文王和周武王如何治理政事,都在方策之中有所記載,即那時候的竹簡和書籍。
? ? ?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是說如果有賢德之人,為政之事自然可以做得好;如果沒有賢德之人,政事自然就是息滅的,自然就做不好。接下來人道敏政,地道敏樹,意思是人可以讓政事做得更快速更周密,做得更好;如果地有營養,是肥沃、可以滋潤萬物的,樹木自然就會長得好,這也是在告訴我們為政在人的道理。
? ? ? ?所以在為政篇孔夫子用自己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為政在人,人要志于學,學道、學德、學仁、學禮、學樂、學志、學信,如此為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 ? ?到了現在也是一樣,為政在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人為本,以修身為本,讓自己志于學,當我們學了道、學了仁、學了德、學了愛、學了禮、學了信,自然而然就立得住,事情自然而然就做得好,這時外在的一切,自然就會環繞著我們自行運轉。這就是為政在人,人要志于學的重要性,這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