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從類型上劃分有三種,分別是現實型文學、理想型文學、象征型文學。
現實型文學側重寫實,它忠于現實生活,具有再現性和逼真性,情感評價不直接在作品中表露。理想型文學側重直接抒情,通過形象表現主觀理想,追求情感的真實,具有表現性和虛幻性。而象征型文學,側重暗示,既不是現實型文學的客觀再現,也不同于理想型文學的直抒胸臆來表達情感態度,它是給我們頭腦中的觀念找一個客觀對應物,具有暗示性和朦朧性,所以對它的解讀也不唯一。①
如此,我們明白了文學的類型及其定義,便可以得知在讀文學作品時,首先應弄清楚它是哪種類型(可看書的前言或序或者百度一下),才會明確讀什么,怎么讀,對作品內涵、作家想法便有了把握。
如果是現實型文學,我們在閱讀時可以明顯得知并試著還原當時的生活狀況、社會歷史;如果是理想型文學,我們應該著重回味語言,體會語言所傳達出是什么樣的情感態度;如果是象征型文學,那么我們就要由眼前的形象去推知、去感悟作品實際要表達什么。
如果這樣閱讀文學作品,我想我們就比較好地讀懂它們了。
接下來,我分享一下我讀完里爾克的詩歌《豹》(象征型文學)的感悟吧。
? ? ? ? ? ? ? ? ? ? ? 豹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鐵欄桿
纏得這么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條的鐵欄桿,
千條的鐵欄后便沒有宇宙。
強韌的腳步邁著柔軟的步容,
步容在這極小的圈中旋轉,
仿佛力之舞圍繞著一個中心,
在中心一個偉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時眼簾無聲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圖像浸入,
通過四肢緊張的靜寂,
在心中化為烏有。
作品描寫了一只原本很有力量的豹被鐵柵欄囚禁,不能出去而變得疲憊無力,失去了原來應有的勇猛形象。我想既是象征型文學,那么作者不是單單寫一只豹的生活,然后可以推想是作者的內心有什么想法在束縛著,情感也被壓抑著,很痛苦很無奈,他想要自由地發揮自己本來應有的潛力、展現自己的能力。
以上便是我的一點關于如何讀書的感想。
①參考書《文學理論教程》(第五版,童慶炳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