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小我發作厲害,起源于“我”想擁有更多。于是,“我”想做更多練習,反而讓自己時間不夠用而郁悶。“我”想學習更多,反而讓自己無所適從,無法專注而更無力。
前幾天看到朋友圈轉發巴夏傳導的豐盛法則,大致意思是:如果你可以“用更少,做更多”,那么你便可以“做更少,得更多”。
我深有體會。每次我們出門,我都會多帶不少衣服,以備不時之需。可是,幾乎每次都只穿了三分之一。衣服雖多,我體會到的卻是匱乏和擔憂。準備衣服的出發點是“害怕不夠”,在那個當下,我就已經開始體會“不夠”了。于是,我便需要為“不夠”的心理需求多承擔多少負累!
我們帶著娃們去山里玩,從來不需要帶任何玩具。看似“一無所有”,反而在大自然里一切應有盡有。一花一草,一根樹枝,一片枯葉,一塊小石頭,一顆小果子…都能讓孩子們驚嘆,玩樂很久。
我體會到,當敢于放手,不做任何準備和計劃,這個出發點就是基于“我信任,我本是一切的豐盛意識”,于是,豐盛意識創造了豐盛的體驗。孩子們也學會了“用更少,玩更多”。遠遠勝過準備一堆玩具,很快就會無聊,無創造力。
天氣不定時,我以前總是查天氣預報,若可能有雨,總會帶上雨傘。gawa每次都提醒我:天氣預報是不一定準的,你自己了解天氣啊。
事實上,當我查天氣預報時,我已經承認“我在天氣面前是無力的,我不夠信任自己的溝通”,我放棄了直接與天氣溝通,我放棄了“我是我本是的神子狀態”。
而如果我不查天氣預報,只是直接溝通,并且應著溝通的結果出行,我體驗到的是力量,是與老天一體的能量。而我體驗到的基本上就是溝通的樣子。雨傘就很少需要了。
近來,我不再逼迫自己一次一定要做多少練習,靜心多久。因為那樣做的出發點是基于“我不是,我沒有,我需要更多。”于是我體會到的就是“我不是神子,我是乞丐,我需要努力,而且越努力,離源頭反而越遠。”
我不再聽任小我的誘惑:“快來看一堆很有見地的書,絕對對你目前修行有幫助的書。”我愿意回到一無所有,一無所知。只是靜靜地陪伴自己。
我知道那些書很好,金玉良言很可能會更快地提升自己。然而,我找那些書,看那些書的出發點若是因為“我知道的還不夠,我目前已經做的練習還不夠圓滿,我自己能與內在上師溝通的還足以讓自己完全信任,還需要靠外在的權威來確認:”,那么,這樣的匱乏意識已經注定匱乏的體驗。于是,我可能看了一堆好書,而我內心卻紊亂了。看似擁有更多了,實則我卻越來越像靈修的乞丐了。
這幾天,當我真的愿意放下更多,心反而更安定了,也越享受回到內在,陪伴自己。每每如此,我體會到的是內在的豐盛感,是“我是我本是,一切都在我里面”,于是,我與內在上師的連接更緊密了,更信任了,做練習也更少地基于“我想到達徹悟”的目的,而是基于“我與真正來源本是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