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思羅普·凱洛格是一名美國比較心理學家,早期研究視覺和聽覺,并在印第安納大學后擔任條件作用實驗主任。可能一輩子都會是一個幕后勤勤懇懇、默默奉獻的學者,但他們夫婦兩共同進行了一項讓人匪夷所思的研究——將10個月的親生兒子唐納德和一只7.5個月的雌黑猩猩“古亞”同等地對待,試圖尋找某種答案。
據說當時進行了為期9個月的研究,黑猩猩在身體發育及感覺反應上全面領先,不過在研究結束以前唐納德趕上并超過了“古亞”。但期間唐納德多次出現模仿黑猩猩的行為,例如:四肢爬行、發脾氣咬人、用嘴叼東西等,整體表現得像是黑猩猩得小跟班一樣。
當然,唐納德并不是一無是處,至少在語言方面是領先于黑猩猩的,畢竟在實驗的9個月中,唐納德學會了3個單詞,而黑猩猩只會吼叫。另外需要說明兩件事情:其一,唐納德也經常吼叫;其二,正常同齡的孩子大約能掌握50個單詞并且會簡單的表達。
因此,實驗不得不中止,因為事情已經朝著不好的方向去發展了,那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從實驗中看出,即使小猩猩在人類的環境中,被當做人類來對待,它的表現依舊是黑猩猩,而自己的寶寶唐納德在猩猩的影響下,反而有猩猩化的發展。
被迫中止實驗后,猩猩被送回了動物中心,回到了親生母親身邊。但因為長期和人類生活在一起,古亞已經覺得自己就是人類了,不適應和動物中心的生活,覺得周圍的猩猩是自己的異類,在動物中心生活了不到3個月就去世了;
而唐納德在和猩猩分開生活后,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生活能力和交流能力逐漸趕上同齡孩子,但在其42歲因為抑郁癥自殺了。
這是一段讓人唏噓、唾棄的實驗,但這段拿親生兒子做的實驗,依舊是有收獲的: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先天基因因素,早期成長的環境和教育也存在影響。
通俗點說,就是幼兒的啟蒙教育,嬰幼兒早教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話都聽不懂,也記不住東西。但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只有適當的引導和教育,才能讓孩子更加茁壯的成長。
前蘇聯杰出的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過,教育的基礎主要是在五歲前奠定的,它占整個教育過程的百分之九十。
我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陳鶴琴”曾說過,幼稚教育從三歲開始已經太晚了。
中國也有古語:三歲定八十。
很多東西都是從小建立起來的,這也就是為什么現在如此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教育的起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師。但科學現代化的早教知識是需要與時俱進的,老一輩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往往適得其反,這也就是早教中心存在之意義。
教孩子,也教父母如何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