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煙雨朦朧,草長鶯飛,鶯歌燕語,銷人魂魄。又是一年清明時,不禁清明時節話清明。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清明時節,與家人或三五好友一同踏青郊游也是不錯的。傳說,許仙與白娘子就是清明斷橋相識,泛游西湖,從而共譜了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尊老愛幼,重禮儀,講孝道,由來已久。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說的便是我們奠祭已經逝去的先人的清明節。
清明是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的四月四或五、六日。“清明”一詞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這天,民間有掃墓、踏青、寒食等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燒。
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表示對祖先的思念之情。
“清明無客不思家”,伴隨著家庭、宗族那深厚的凝聚力,千百年來,清明節以其特有的的蘊涵,表現和傳承了中國人萬代久遠相襲而繼的民風。
在每個感念祖德,懷念親人的共享時分,它就像綿綿無盡的細雨一般,潤澤在這片廣袤而又深厚的土地上,靜靜地流淌在屬于華夏子孫的血脈之中。
古人有清明踏清,祭祀祖先,修繕墳墓,吃青團的習俗外,還有許多的體育活動,如南北朝時有人斗雞,打毯,唐朝時有秋千撥河,元朝時有射柳比賽等。
今天我們大多數老百姓的清明節是如何度過的呢?修墳,立碑燒紙錢,燒汽車,紙別墅,更有燒什么“小姐”“二奶”,他們把死者當成了什么人?這分明是玷污死者的英靈。而立碑占據了大量的土地,造成了死人和活人爭地的現像。
看到好好的樹木變成紙錢,又變成灰燼,焚燒紙錢造成的環境污染,甚至在上墳燒紙時引發火災,我想在九泉之下的人們看到這一切也一定會心痛,他們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沒有飯吃,沒有好的空氣呼吸。
的確,我國民族節日中的陋風陋習還是有的,所以我們應當響應國家的號召要移風易俗,改掉陋習。像當前的水葬,國外的樹葬,這些都是不錯的方式。當然,我覺得最感恩的方法是: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好好愛他們,孝敬他們,在精神和物質上給予關心。
當先人離世時,也能少一些遺憾。那種活著不孝,死了亂叫,又披麻,又帶孝,是做給活人看的事,應該逐漸摒棄。
其實,我們祭祀祖先的方式有很多,社會在進步發展,我們也應當提倡文明祭祀。試想,在春意盎然、草木萌動、大氣潔凈的時光里,攜全家帶著鮮花等祭品去掃墓,整理和打掃先人那一方長眠之地,點燃一支香,獻上一束花,或者種上一棵樹,以寄托對先人的濃濃哀思,豈不更好嗎?
天公無情最無情,不憐人間孝子心。
為賺小可一掬淚,忍教清明雨紛紛。
讀此詩,仿佛清明之雨全由孝子之淚化成,雨與淚交融,淚使雨凄冷。淅淅瀝瀝,紛紛而下者,不正是孝子的心在落淚嗎?當一切都已隨風逝,當親人沉睡于松柏之中,唯有雨在飄,淚在揮灑,思念如洪水,不可阻擋地決堤奔流、奔流……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如今我們很少回家,即使有假期,也很少能回去給先人們填土上墳,想來慚愧的很。
我父親對于清明節是很重視的,他曾經說:“再忙清明也應該回家給先人填土,試想別人家祖輩的墳上都有新土,閃著沒有新土的,會很扎眼,也很難看,會被人家笑話斷子絕孫了,家里沒人了。”
我雖然不同意父親的陳詞濫調,但是也不愿意反駁,畢竟每個人緬懷先人的方式不同,但心情都是一樣的,也可以理解。
宋代詩人高翥的《清明日對酒》寫道: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挺喜歡這首詩,好悲涼,也好灑脫,人生應當灑脫一些,活在當下,行孝要及時,自己也要笑對死亡,把該做的都做了,死后不留遺憾。
清明時節,我們除了緬懷故去的親人,還要記住那些為新中國成立,為捍衛國家獨立、民族尊嚴而英勇戰斗、血灑疆場的民族英烈。沒有他們,就沒有富強文明的新中國,也就沒有我們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我們要緬懷先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年年此日都留淚,歲歲墳前奠斯人。
又是一年清明時,讓我們遙寄一份哀思,來緬懷先人和英烈吧!
后記:寫于2009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