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很慚愧,大一的時候才觀閱《紅與黑》這本書。高中讀過許多外國名著,卻沒有翻開過這一本書。同樣,出讀這本書我就在想,書中紅與黑分別代表什么?我帶著心中的疑問打開了這本書。
? ? ? 《紅與黑》取材于1827年巴黎《司法公報》上的一條新聞,小說主人公于連出生貧困,天資聰穎,意外的機遇讓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從此也見識到了上流社會的浮華生活,這無疑來給他非常大的成就感,激起了他的野心;另一方面,他是自尊自立的,于連聲稱“我出生卑微,但我并不卑賤。”他的“理想自我”絕對不允許一個未來英雄被輕賤。于連身上的這種反抗意識的動因,是平民意識、性格多重性和個人野心的復雜結合,所以他必然是矛盾和扭曲的。但于連畢竟是善良的,他不能在愛情中始終藏著心計,反而極易動真情。在獄中,他真誠的對待情人,對待朋友,甚至對待敵人。因為他徹底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道德的,他開始為自己的行為而懺悔。入獄后的于連,是大徹大悟的,而此刻的他才恢復了真正的自我。
? ? ? “我的夢想,值得我本人去爭取,我今天的生活絕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襲。”于連這種不斷進取的精神使他的生活和地位不斷提高,也是他走向成功的動力。在他身上,我們時時可以看到拿破侖的影子。他在一人與整個社會作戰,雖然死于斷頭臺但我們還是可以說:在這場戰斗中,于連勝利了。向上爬正飛黃騰達,不意受告密信的打擊,他不惜功虧一簣,也要泄憤報復,坦然走上斷頭臺。一人作事一人當,不求上訴,不乞一命,固然不失為好漢,但終究是一個悲劇。
? ? ?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墳墓,是用來埋葬所愛的人的。于連的一生愛過兩個他不該愛上的女人。在錯誤面前,個性是那么渺小和無力。對于一個20歲的青年,他對世界的憧憬,以及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有所作為,是壓倒一切的。
? ? ? 我認為于連雖在年輕大有作為時被送上了斷頭臺,他那種精神卻與世長存。我仰仗于連的熱血,在熱情的激昂中,靈魂的火焰才有足夠的力量把造成天才的各種材料溶冶與一爐;我傾慕于連的聰慧,他有著過人的勇氣與膽識;我羨慕被于連愛著的女人,他的愛是那么地強烈、那么不顧一切。
? ? ? 于連,他是一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