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你還是孩子的時候,你是否記得這些話:
“你看看鄰居家的某某某,學習成績多么優秀!”“某某的孩子今年考上重點中學了,你怎么就沒點兒志氣呢?”“你這次是有進步了,但是某某家的孩子一下子進了前三名,人家怎么做到的?”
一個現在的九年級孩子曾面對記者說:“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別人家的孩子’無處不在!也許還會延續到高中、大學。”這個孩子憤憤不平,“從小學開始,父母就總是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有時是具體的人,有時是他們虛構的,總之當我學習放松、退步,或者他們對我有什么新要求的時候,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就會適時地出現。”孩子開始說自己對這種教育方式的感受:“一開始我的心態是很生氣,覺得父母為什么老覺得別人的孩子比我強,認為他們不喜歡我,后來被說多了就覺得厭煩,對他們的這種所謂的“激勵”的教育方式很厭惡。”
這個孩子的感受應該是代表了大多數孩子的觀點,也說出了當年我們的一部分感受,也許我們中還有很多人有更深刻的心理傷害。
〖2〗多年后的今天,我們成了父母
“你瞧,你們班同學某某某,人家怎么學得,我沒想把你跟誰比,但是你看看你自己......”
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也為人父母,面對孩子的頑皮、懈怠、拖拉,在賞識、鼓勵、幫扶都沒有多少效果的時候,我們也請出了“別人家的孩子”,只是我們說出的話語法更高級、邏輯更嚴密而已。
孩子只跟自己比會有成就感,能培養自信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當然會越來越有能力,但是他并不只和自己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行,很多時候他在同齡人里的排名他自己也有數,并不是我們假裝看不見,孩子之間就不比了。和自己比的目的是什么?是促進自己有更大的進步,趕上別人,或者超過別人,揭開自我縱向比較溫情脈脈的面紗,最后的目的還是和別人比。
我們知道孩子需要培養自信、自尊,但是最終的競爭結果還會赤裸裸地擺在面前,中考成績會公布、高考成績會公布,大學錄取通知會公布,特長帶來的收益,這些競爭結果早晚會呈現在孩子面前,在這些人生重要關口面前,恐怕只有那些優秀的孩子和徹底沒有可能過關的孩子,才會輕松地說“只和自己比就行!”
我們現在終于明白,當年我們的父母為什么總是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他們知道現實的嚴峻、未來的殘酷,他們知道自尊心在現實的世界里有時候是不重要的,所以,他氣憤之下請出“別人家的孩子”,那是他們的無奈之舉。
同樣,當我們對自己的孩子說出這樣話的時候,我們也是無奈的,當各種教育方法用盡的時候,看著桀驁不馴的孩子,我們拿起了殺手锏“別人家的孩子”,一擊便中,沒有哪個孩子會無動于衷。
〖3〗那些感人教育文章背后的真相
前幾天有一篇文章《守著我的笨女兒,直到她花開爛漫》,作者是位臺灣的教授,他守著自己的笨女兒,從不把她和別人比,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她的自尊,一直呵護,一直不提要求,只要女兒樂意做,爸爸和媽媽就全力支持,最終,女兒拿到了美國名校的錄取通知,這篇文章感動了許多父母,更有很多人表示,教育孩子就是要順其自然,不要跟別人比。此文在好幾個公號的閱讀量都是10萬+。
這幾年有一本書很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的女兒跳級兩次,高考成績高出清華錄取線22分,2013年獲得美國常春藤盟校碩士學位,作者也強調父母要多讓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用“別人家的孩子”打擊孩子,此書瘋狂售賣幾百萬冊。
無論是笨孩子如那位教授家的孩子,還是聰明孩子如尹建莉家的孩子,似乎只和自己比,就會成為優秀的孩子,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要不要考慮一下那位臺灣教授的家庭教育影響力?他的家庭教育關鍵經驗僅僅是一個保護孩子自尊心?要不要考慮一下尹建莉多年的教育行業經歷和她女兒本來就很出色好強,她根本不用再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孩子?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是來自系統的優秀家庭教育,單純強調一個方法是沒有用的!
〖4〗你真得相信:孩子只要努力就好?
當家長希望孩子多背一會兒單詞的時候,當家長希望孩子多做一道數學題的時候,當家長希望孩子早起一會兒的時候,當家長希望孩子多前進幾個名次的時候,當家長面對孩子的成績恨鐵不成鋼的時候,很多人都在用這句話勸慰家長:孩子,只要努力就好!很多人還可以這樣寬慰你:別把孩子逼的太緊,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管緊了會適得其反,對孩子要多角度看,要擅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這話,聽起來有道理,但是,你真的相信嗎?
目標明確就是功利?認真一點就是嚴格?堅持一下就是殘忍?我們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孩子?
孩子,只要努力就好?事實上,大多數孩子并沒有努力,他們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樣子!教材真的那么深,認認真真仍然學不好?作業真的那么多,全力以赴仍然做不完?試卷真的那么難,集中精力仍然考不好?
一般情況下,成績不好就是方法不對,成績不好就是努力不夠,成績不好就是管理不善,
成績不好就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所以,我們不能隨隨便便就相信孩子只要努力就好,而是要學習一下“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優秀起來的,要相信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的,而不是抓住一個簡單的方法就如獲至寶,這實際上是一種思維偷懶和家庭教育的不負責任。
〖5〗真實的實驗
在一個假期,有人對英語和數學學科做了一次實驗:讓一個普通的孩子集中五天時間,學完一冊新學期課本,并且,每完成一個單元,就進行一次考試,最終結果是,孩子每個單元的考試得分率在85%以上,有的單元考試甚至拿到了95%。
第二次,找了四個孩子面對同樣的任務,仍然是同樣的學習內容,同樣的考試要求,三個孩子得分率在85%以上,其中一個因為基礎好、習慣好,每個單元考試的得分率超過了90%;而第四個,因為之前的基礎差、習慣差,得分率僅為60%左右,但這對于他已經是破天荒了。
我們應該相信的是,只要方法正確,每一個孩子都能優秀,而不是抓住一個有著深刻背景的方法不放。家庭教育是個很系統的工程,要想培養成優秀的孩子,就需要從多個方面做出改變,父母的學習習慣、為人處事態度、對孩子具體要求、教育孩子的具體方法等,這些是形成孩子今天狀態的系統因素,父母需找到一個合適的突破口,從改變自身開始,改變家庭教育系統。
〖6〗所謂的緣分,就是你提高了自己,得到了你應得的。
和別人比,有個更正式一點兒的名詞:競爭!競爭這輩子都會如影相隨。學習需要競爭才有動力,就業需要競爭才有提升,就連愛情,也是需要競爭才會獲得,所謂的緣分,就是你提高了自己,得到了你應得的。
競爭是什么時候都不會遮掩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是真實存在的,并且將來你一定會遇到他,他會跟你同臺競爭,競爭工作,競爭生活,競爭愛情。
那個別人家的孩子,用的是努力、勤奮、堅持,這些都是優良品質,是人生的中流砥柱!我們讓孩子學習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是因為,我們的孩子本來也可以做的那么好!如果孩子覺得困難,我們就應該幫忙,從具體的知識,到應該養成的習慣,從具體的方法,到應該具備的能力,我們可以一點點來,但是,
不可以,還未盡力,就不比了,因為那還有個名詞,叫做“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