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自己是在不斷地服從社會規則和應對生活煩惱中,開始隨波逐流:
該玩手機玩手機,該打游戲打游戲;
沒有多少壓力,也沒有多少動力;
覺得反正日子還過得去,希望也還在心里,
偶爾掙扎吶喊一聲,而后繼續做著短視的選擇,沉溺于眼前的安逸。
以上是周嶺在《認知覺醒》這本書的自序中所描述的一種人物畫像,他稱之為“醒著的睡著的人”。
01.
那些“醒著的睡著的人”對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渾然不知:
不知道事物的構成和框架,不知道努力的路徑和方法,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最后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迷迷糊糊地到了某個年紀,突然發現自己對這個世界已經無能為力了:
夢想與現實落差巨大,生活和工作壓力纏身,而優秀的同齡人早已絕塵而去。
天吶!
這不正是我自己的寫照嗎?
尤其是那句——偶爾掙扎吶喊一聲,而后繼續做著短視的選擇。
不知道你是否也經常陷入短視的困境?
02.
去年,我興致勃勃地加入了007不寫就出局,也激情澎湃地認真寫了一段時間公眾號。
同時,針對自己的興趣點,喜歡看書的我開始在小紅書分享讀書心得,做起了讀書博主。
關注我的朋友后來都發現了,我怎么又斷更了?
有的朋友一次又一次催我快快更新,我總是一拖再拖。
我跟自己說:真的是時間精力有限,寫文章、好好看書都需要花時間的呀。
能把旺仔照顧好就不錯了,自己有時候都沒時間吃飯,哪還有功夫花心思寫點東西?
但真的是這樣嗎?
以上的確是一些客觀原因,但向內看自身,我知道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每天抽不出完整的一個小時可以理解,但抽不出5分鐘、10分鐘,是絕無可能的。
旺仔醒后的時間確實由不得我,但他睡著的時候,尤其是早上,就不能早起嗎?
我關注的很多博主都是5點早起看書寫文,甚至有4點起床的。
只能說,還是惰性占了上風,是自己的短視導致了放棄。
寫了兩三個月后,看不到數據的提升,就覺得真的好難,前路渺茫,或許這條路本就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這不是短視是什么?
看了好些書,但要寫出適合平臺推廣的文章,又要花功夫。
真費事兒,算了,拖著吧。
拖一拖,就不想寫了;
拖一拖,書里講的啥可能都忘差不多了。
拖一拖,就成了隨緣輸入、絕不輸出的現狀。
等這次再提筆開始寫的時候,發現比之前更加難了。
想組織出一篇像樣的文章來,別提旁證別引,光是邏輯清晰,都感覺沒那么容易了。
究其原因,就在于這一年來自己寫的太少了!動腦時刻太少了!
03.
現在,這個“醒著的睡著的人”又想再次覺醒。
可究竟怎樣才是覺醒?
周嶺說:
每天有事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覺醒。
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與時間做朋友。
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
別想了,去做吧!
去做總比不做好,開始總比放棄強。
不要囿于過去,而要立足當下,放眼未來。
就在昨天,我去年關注的一位博主說自己終于萬粉了。
這是她堅持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讓自己不斷成長的結果。
她說:
決定來不來得及的,從來不是你的年齡,
而是,你是否堅定地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想,那就去做。
行動力才是緩解焦慮的利器,永遠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空想里。
用幾年的時間扎根,做自己熱愛、難而正確的事,
這樣,即使歲月匆匆,也才會格外眷顧你。
就用她的話來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