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溝通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之一了吧。各種誤會的產生,各種流血事件,很大程度上都是溝通不暢造成的。人性本善。當然人也都有自私的一面,所以在人與人交往中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沖突。所以沖突是難以避免的,解決沖突的方式就有很多種:吵架,打架,殺人放火,或者靜下心來好好溝通。非暴力溝通的要素:留意發生的事情,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表達感受,具體的請求。
在溝通的過程中,最難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這本《非暴力溝通》中,我們與其說學到的是溝通之道,不如說是如何控制理解自己情緒之道。我們知道自己生氣、傷心難過都是有原因的,是因為自己的某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所以我們聽從自己情緒的引導,去安慰自己的情緒,然后尋找辦法來滿足這些需求。我們知道別人傷心難過也都有原因的,我們可以在安慰別人的時候先把自己的情緒放在一邊,全心安慰別人。也許之后我們也會產生情緒,但是等雙方都冷靜下來之后,我們也可以再來討論我們自己的情緒。不要去壓制情緒,不要去對別人或者自己的情緒憤怒,也不要去悔恨自己的情緒,去理解情緒,感知自己的需求和別人的需求,讓自己活得快樂。
吵架,我最深的感觸就是,如果兩個人中有一個人是保持冷靜的,在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時候,這個架就吵不起來,或者吵不久。只有兩個人都不再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沉浸于“TA怎么能這樣說”,“TA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我好可憐”,“TA總是這樣”,“TA根本不愛我”等等的時候,吵架才會很傷人,才會戰火持久。
首先,這些想法都有其道理。這些想法也根植于我們的經歷。如果父母不是那種尋求解決辦法的人,子女就很難養成碰到問題馬上找辦法解決的習慣。這也是教育。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學會的。只要有想要解決問題的心,就沒有什么問題是解決不了的。就算當下解決不了,也可以做出一些努力,對這個問題的狀況做出一些改善。《非暴力溝通》里提到的以色列和周邊國家的沖突或者學校里差生和老師之間的沖突,都是通過溝通改善的問題。人與人之間,只要有了相互理解。利益沖突這件事情就有了商量的余地。
愿這個世界能充滿愛,愿這個世界能多一點溝通理解,少一點暴力傷害!
最后:《非暴力溝通》的一些摘抄,理論加實踐方法,我相信我們都能掌握有效溝通的技巧。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要素是觀察。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
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
首先,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么,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么。
請求反饋能確保對方準確表達我們的意思。
不論別人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把注意力放在他人現在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
我們無法給別人我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沒有心情去關心別人。我們還有另外兩種選擇:大聲地提出請求或者換一個環境。
在遇到挫折時,充分體會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遺憾是難免的。但它能幫助我們從經歷中學習,而無須責備自己。我們意識到過去的行為違背了自己的需要及價值觀,并允許這種覺察引發的情感充分流淌。接著,我們試圖理解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我們問自己:“我做那件事情是為了滿足什么需要?”我相信,人的行為總是服務于自身的需要及價值觀——不論它是否能夠實現目的,也不論我們事后是感到慶幸還是遺憾。
表達感激:
1. 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 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 我們的心情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