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閨女才三歲,但她已經表現出了強大的叛逆心。
我們家經常出現這樣的對話。
晚上九點——
丈夫:“寶貝,現在該睡覺了!”
胖妞:“我不!”繼續低頭看繪本。
丈夫抬高音量:“趕緊睡覺,聽到沒有?”
胖妞若無其事,繼續玩。
丈夫假裝生氣,提高音量:“再不睡覺,爸爸今晚就不陪你睡了!”
胖妞連頭都不抬。
“這孩子,太不聽話了!”這回丈夫真生氣了。他走出去,“砰”一聲關上了門。
女兒嚇了一跳,趴在床上委屈地哭了。
等哭夠了,她氣哼哼地念叨:“媽媽,爸爸今天表現太不好了!他不讓我看書!看我等會兒不打他屁股! 明天我還要把他關進小黑屋,不讓他出去!”
望著她咬牙切齒的小表情,我心里“咯噔”一下。她說的這些懲罰措施,不正是我平時用來懲治她的嗎?
看來,這些懲罰措施不但沒讓她變得更聽話,反倒讓她學了個照貓畫虎。
胖妞一滿三歲,家里仿佛隨時都能展開一場戰爭。
爺爺奶奶平時比較溺愛她,我害怕她變成“中國小公主”,便用獎懲分明的措施對她嚴加管教。
比如,如果能每天堅持自己刷牙、洗臉、洗屁股,堅持滿一個月就獎勵玩具一個。如果表現不好,就要屁股挨打,或者被關進臥室里反省。
這樣的措施,一開始實行的時候,還是蠻有效果的。
但堅持一段時間后,小胖妞就不愿意配合了。
就算我拿獎勵誘惑她,她也不以為然,還動不動就一本正經地跟我談判:“媽媽,這個月我不要新玩具了,你也別再讓我自己洗屁股了!”
得,你說氣人不氣人?這小胖妞,才三歲我就治不了你了?
我記得一本書上說過:育兒應該是快樂的。可我卻眼睜睜看著自己和女兒在斗智斗勇互相折磨的路上越走越遠。
真是心累又抓狂呀!
也許是我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我開始反思自己。
我和丈夫都自認為很愛孩子,可是想一下,我們真正為孩子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又有多少呢?
我們經常為了完成工作而熬夜加班,我丈夫也常會為了一些無謂的應酬耗費一整晚的休息時間,而我常常為了構思一個故事變得渾然忘我……
我對女兒的管教,美其名曰是為了讓她更懂事,其實還不是為了讓她聽話,好給自己節省出更多的工作時間?
所以,我才采用了這種最簡單粗暴就像馴獸師訓猴子一樣的獎懲分明的方式。
可是,孩子畢竟不是猴子呀!她有著更細膩更豐富的情感需求。無奈之下,我開始翻看育兒書籍。
幸運的是,我發現了兩本非常棒的育兒書。
一本是風靡全球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作者是美國教育學家金伯莉·布雷恩,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另一本是美國家庭十大暢銷書之一《如何說,孩子才會聽》,作者是美國的阿黛爾·法伯、伊萊恩·瑪茲麗施,兩位女士也都是三個孩子的母親。
這兩本書令我醍醐灌頂。
我終于不用在傷害女兒的路上,一意孤行地越走越遠了。
我真的是懷著感恩的心情,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倡導的是“情感引導教育”。
作者認為,在教育孩子時,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外乎控制、威脅、放任和賄賂這幾種。然而,這些教育方法都存在不同的缺陷。
比如,過于嚴厲的管制,會激發孩子的叛逆心,每當孩子跟父母有分歧時,孩子就會習慣性的把父母放在敵對的位置。(我反思,這正是我女兒越來越叛逆的原因。)
而且,隨著管制的升級,孩子要么變得怯懦膽小,要么就變成那種對父母當面一套背地一套的調皮孩子。這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父母有管制的辦法,孩子也有對付的辦法。
那么獎勵(賄賂)又會帶來什么問題呢?
正如書中所說:給予獎勵這種手段非常簡單,幾乎不需要什么親子之間的互動,這似乎為家長們提供了一種解脫的方式。
“想要知道孩子為什么對上學反感和恐懼,要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但如果我們承諾在放學后給他喝奶昔的話,孩子很可能會妥協。”
“但問題是,如果我們不斷承諾,孩子也會不斷要求……而這不是孩子的正常成長過程,也不是人類社會運轉的方式。”
“所以,家長應該依靠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來激勵孩子,而不是靠獎勵。”
而情感引導教育的核心就是“由父母來幫助孩子認識情感、人際關系、社會行為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為了能夠提供最好的引導,父母應該對孩子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并且允許孩子自由輕松地表達感情,而不受任何壓抑和否定。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各種詳實的理論和生動真實的案例。
作者本身就是情感引導教育的忠實實踐者,他自信,只要讀者真正實踐,那么每位讀者都能獲得一個合作、自立且有責任感的孩子。
再說另一本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這本書第一章的內容就是“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與剛才講的那本書核心思想正好是互為映照的。通讀下來,我的感受就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其實也是在貫徹情感引導教育的思想。
這不過,這本書更加偏重實踐。
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會面臨的各種場景,各種棘手問題,書中都會有對應的話術和解決措施。
比如,通過給孩子寫便條的方式來解決溝通障礙;
通過開家庭小會議的方式,讓孩子參與到解決問題的環節中來;
把寫好家務活兒的紙條放到氣球里,讓不愛做家務的孩子通過扎破氣球的有趣方式來明確自己的家務分工……
這些解決方法都是非常符合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狀態的,不但能夠讓孩子更好的配合父母,還能促進親子關系,甚至讓整個家庭的氛圍變得更加和諧。
書的最后是來自世界各國家長們的感謝信,內容都非常地真實感人。不少自閉癥和多動癥孩子的家長也都有積極的反饋。
相比較《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高屋建瓴,《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顯得更有實踐操作性。
所以,我強烈建議家長朋友們把兩本書一起對照著研讀。
事實上,當我真正按照書上的建議去實踐時,我發現不但女兒更愿意配合我了,就連我跟丈夫的溝通也變得順暢了許多。因為書中的很多溝通技巧,同樣也是適用于成年人的。
一起來看兩個我運用情感引導的方式和女兒溝通的實錄吧——晚上9點半,女兒還在玩玩具。
我走過去,蹲在她身邊:“寶貝,我知道你還沒玩夠(對女兒的心情表示共情),但是快到睡覺時間了。你還想再玩多久?(給孩子尊重,讓孩子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
女兒:“媽媽,我想再玩十分鐘。”
“好吧,那十分鐘之后我再來叫你,好嗎?”
“好!”
早上7點。
“媽媽,今天我想讓你送我去幼兒園。”胖妞癟嘴望著我,快要哭了。
我把她攬進懷里,替她表達出她的感受:“媽媽知道,你是不舍得離開媽媽。媽媽也舍不得你呀!但是,今天早上媽媽真的有很多工作要完成,該怎么辦呢?(讓孩子參與到解決問題的環節中來)”
胖妞想了一會兒,忍住眼淚說:“那媽媽,你下午早點來接我行嗎?你把車開得快快的,第一個來接我!”
我抱住她親了一下:“好的,媽媽保證,一下班,我就馬上去接你!”
(這是幼兒園老師發給我的信息。說女兒在幼兒園各方面的表現都有了很大提高。)
每個人都希望能成為好父母,但我們往往都會忽略了——沒有人天生是好父母,做一個好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甚至,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
但在這過程中,我相信,我們所收獲的成長和感動一定遠比我們付出的要多得多。
寫下此文,與大家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