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女”在我逐漸形成的三觀中逐漸的邁向了貶義詞的陣地。
兒時被夸乖巧是一件令人竊喜的事,長大后再被夸就覺得哭笑不得。
我曾一度以“乖乖女”的準則要求著自己,可惜內心上的野馬掙脫了思想上的韁繩。“悶騷”成了我的代言。
一個人可以去瘋,去闖,去流浪,去堅持自己的堅持;即使促使你的僅僅是年少無知的頭腦發熱,我想那也是不一樣的光景,不一樣的世界。
我喜歡“年少無知”,無知則無畏。
我向往熱浪滾滾的沙漠,看漫天無際的黃沙;我向往大山深處,想要感受那里原始的自給自足。
可在勇氣之前,我找到了畏懼,畏懼危險,畏懼生命的渺小。我只能小心翼翼的供奉著我的這身皮囊,生怕它給我帶來一點點災難。
看著尚在大好年華的自己一日重復著一日,內心的躁動便更加洶涌。
我羨慕那些風塵仆仆的,連臉上的皺紋都刻滿故事的人。在他們的眼中包含的是我一直渴求的――對這個世界的向往。
無論是風景還是人生,我希望用一個個故事來鐫刻我腳下的路。當我畏畏縮縮的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我是歡欣雀躍的,我愿拖著我千瘡百孔的皮囊,大步朝拜內心的豐腴和滿足。
“女人就得多見世面。旅行,讀書,但凡能讓內心更豐富的事情,即使強迫自己也要去嘗試。人的狹隘,糾結,怯弱,全都是因為世面見得太少。歲月會把你變成婦女,經歷卻讓你變成富女。我們必須很努力,才會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