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 ? ?者】葉深、羅穎鸞
【集? ? ? ?數】6集 / 35分鐘
【首播日期】2022年01月20日?
【觀看日期】2022.12.29 ~ 2023.1.5
【評? ? ? ?分】★★★☆☆
【影? ? ? ?評】
?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是所幸還有書籍。在此之前,我讀的大多數書籍都是關于社科類思維成長系列的書,以及少數幾本名著小說。但實際上,這個世界有形形色色不同類型的書,攝影集、散文、詩歌、畫冊……書籍包羅萬象,它的廣度是無限的。現代傳媒形式的多樣化賦予了讀者無限的想象。作為時代的同流者,我有必要去接觸閱讀一些暢銷類的時代書籍,在增長見識的同時,也可領略小眾化的精彩。
第1集? 我們的圖書館
① 沈燮元(江蘇·南京):版本目錄學家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編纂者之一(五部分類法,經史子集叢,比《四庫全書》增加了“叢書”,沈老擔任子部目錄編纂)
《士禮居題跋》:整理清代藏書家黃丕烈的題跋集
“買書如交女朋友,沒有成功不要亂講,一亂講就不成功啦”
“天堂應當是圖書館的模樣”(博爾赫斯)
② 顧曉軍:國圖圖書管理員
精通法語、意大利語、波斯語、希臘語、印地語、拉丁語、土耳其語、阿拉伯語等十幾種語言的奇人,全靠在圖書館的日子自學
《伊利亞特》《格薩爾王》《朱麗葉與羅密歐》
③ 僧人久美(四川·甘孜·塔公):公共圖書館管理員
在這片海拔3900多米的草原上,藏族僧人久美建起了一座名叫那朗瑪的圖書館
第2集? 成為漫畫家
① 許先哲:漫畫《鏢人》的創作者
“反正也沒有什么可失去的,才會出現一種奇怪的勇氣吧”
② 趙佳:漫畫《黑血》的創作者
③ 匡扶:漫畫自媒體“匡扶搖”的創作者
出版作品:《回答不了》《納悶集》
第3集? 詞語擺渡人
① 馬愛農: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
“翻譯是持續擦亮世界的過程”
《哈利·波特》的中文譯者之一,爺爺也是著名譯者
《綠山墻的安妮》《綠野仙蹤》
② 包慧怡:青年譯者
復旦大學教授英語文學,青年譯者
“無論是在物理時間的意義上,還是在心靈時間的意義上,譯者都是一種夜行動物。”
一個人埋頭于寫作、翻譯、閱讀,才是她最自在的狀態,畢肖普會說:“忘我而無用的專注”,在專注當中是對時間本身的一個克服。
出版過伊麗莎白·畢肖普詩集《唯有孤獨 恒常如新》、格麗特·阿特武德的《好骨頭》、普拉斯詩文《愛麗兒》
③ 楊武能:德語翻譯家
翻譯過《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格林童話全集》
《魔山》一開始是四人翻譯,20年后66歲到德國重譯《魔山》。60多年堅持德語翻譯。
第4集? 編輯的日與夜
① 張立憲:“讀庫”創始人
《讀庫》是與熱點無關的書籍,2005年第一本。最初十年,只有一個專職人員就是他自己,“編輯中心制”發揮到了極致。
打破行業規則——自營直銷,行業內獨一無二;六次搬遷庫房,最終定在江蘇南通。“必須要讓每本書都是最值得我編的。”
白天是很可愛的“商人”老六,晚上是一絲不茍的“讀庫”編輯
老六認為,編輯應該有不斷拓展邊界,冒犯讀者的勇氣
② 楊全強(江蘇·南京):文學博士、從業出版者
楊全強,“出版界的吳彥祖”,文獻情報學
引進《鮑勃·迪倫傳》(諾獎獲獎者,搖滾樂手的歌詞)
南大社沿用至今的“精典文庫” 《巨匠與杰作》
“上河卓遠”系列被迫停業。成立“行思文化”,重新出發,民營出版陣地,短跑賽道。
③ 涂涂(云南·大理):“樂府”創始人
2017年,在北京,曾任《新京報·書評周刊》的主編
16年辭職,搬到大理,創辦公司“樂府”,意為“大地上的歌謠”,一種來自土地和民間的力量——“心里滿了,就從口中溢出”
《在雪山和雪山之間》
《秋園》楊本芬老人的書
第5集? 文學的現場
① 班宇(遼寧·沈陽):青年作家
從默默無聞的古籍編輯,到炙手可熱的青年作家。小說映照了現實的荒誕與荒蕪,卻也有東北式的凌冽,一曲冰與火之歌
豆瓣第四節征文大賽《打你總在下雨天》。坦克手貝吉塔,大賽喜劇組一等獎
“鐵西三劍客”之一(班宇、雙海濤(代表作《平原上的摩西》)、鄭執(代表作《生吞》))
《冬泳》《肅殺》《盤錦豹子》《逍遙游》
“一位作家的早期作品通常是原漿,帶著濃縮的生命記憶,飽滿赤誠,和盤托出。生活是他與生俱來的痛苦的財富,而寫作是對自己經歷的質問與回答。時代的浪潮被一個個具體的人所吸收,成為命運,成為文學。”
② 梁鴻(河南·鄧州):知名作家、人大教授、文學博士
非虛構文學《梁莊十年》《出梁莊記》
她直面轉型期農民的種種生存困境,寫出了一個村莊史詩般的顛沛流離。“三農”專家溫鐵軍說,“梁莊是最近30年,被消滅的40萬個村莊的縮影。”
③ 呂德安(福建·福州):“第三代詩人”代表
34歲在福州一起和唐建房子,陶弟幫他蓋房子。如今在福州和西雅圖兩地工作。
《在山上寫詩畫畫蓋房子》《旁晚降雨》
“他的生活和詩歌是雙向流動的,詩歌因而有了生活的堅實,而生活里又時刻閃爍著詩意的清光。”
第6集? 從路上到紙上
① 張辰亮(北京):《中國國家地理》融媒體中心“狐主任”、博物君
據清代海洋生物圖譜——聶璜的《海錯圖》,張辰亮編寫了《海錯圖筆記》
② 楊瀟(湖南·南岳):青年作家
曾特稿記者在2018年4月,花了兩個多月時間重走,花了2年完成《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大》
“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梅貽琦引用《左傳》)
③ 塔可(古墓派攝影師,當代藝術家)
一個以攝影詠古的當代藝術家,從探尋《詩經》里的風物,到跟隨清代學者的日記訪碑,再到尋找道教傳說中的洞穴古墓,寫下《詩山河考》
在照片印放中,塔可采用了鉑鈀印像法,特質的感光溶液,使得印制出的照片灰調豐富。
研究以碑刻、拓片為主的“金石學”,其中最喜歡的是黃易,被稱為“乾嘉時期訪碑第一人”,發現武梁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