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吳期間越國的窘境
從公元前474年越王勾踐入吳,至前470年歸國,這三年多的時間里,不光是越王勾踐受盡了苦難,在越國內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陷入了一個空前的困境。
勾踐夫婦與范蠡離開越國以后,大夫文種兢兢業業,按照越王臨走是制定的方針策略,治理國家。此時越國已經不再是以前的越國,作為戰敗國,吳王夫差只給越國保留了首都會稽附近一點點大的地方,面積大致相當于越國全盛時期國土面積的十分之一大小。只有這么一塊小的可憐的土地,人口也就是萬人左右,可越國卻還要給吳國進貢大量的寶物、賦稅,這令越國人民幾乎痛苦不堪。
還好,大夫文種的政治能力超強,他巧妙的溝通,把人民對生活的痛苦轉化為對吳國的憎恨以及對越王勾踐的懷念。所以百姓們雖然過得很苦,但也并沒有因此而產生對國家的怨恨,背棄自己的國家,反而都能苦中作樂,把希望的種子埋下。
三年多的時間,越國的經濟越來越差,不過好在生產能力并沒有下降反而呈增長狀態。雖然越國自己很貧窮,但這不意味著那些農業、手工業停止生產,相反是更加蓬勃的發展了起來,只不過產出的產品被送到了吳國人的手里。而且吳王對貢品的要求只是各種金銀財寶以及生活奢侈品,卻并沒有向越國所求糧餉、物資等物。別忘了,吳王夫差是個標準的官二代,他對于那些平凡的東西諸如糧草、兵器等等是絲毫不放在眼里的。這也是吳國的一個傳統,從吳王闔閭那個時候起,吳國人打了勝仗以后就很少向戰敗國所求土地、人口、糧食、軍械這些,而是專門貪求金銀財寶、高檔瓷器、青銅器、皮革、名馬這些奢侈之物。也就是說,越國損失的只是名義上有購買力的貨幣,而并非實用之物。
提到交易與貨幣,我們順便說說越國的貿易與貨幣的問題。
在整個春秋時期,國與國之間很少發生貿易行為,戰爭的頻繁也是和這個原因密不可分。戰爭的目的無非是侵略或發財,而實際上歸根結底,戰爭的目的都是為了爭取利益。吞并也只不過是為了追求更大利益的一種手段。春秋時期,處于中原地區的國家尚很少發生貿易行為,更不要說地處南方荒蠻之地的越國。既然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很少,那么也就沒有一種可以在任何國家都使用的貨幣。在今天的很多古董市場上,我們可以隨處見到先秦各國的古錢幣,他們形態各異,質地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刀型,有的是貝型,有的是圓形,形形色色;有的含銅多一些,有的含鐵多一些,有的含錫多一些,它們成分也各不相同。這些貨幣在當時往往只在國內流通,而在國際上更多的還是以糧食換算。這也是為什么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要統一貨幣的原因。
根據以往的考古資料,專家們判斷在春秋時期的越國,應該并沒有自己獨立鑄造的貨幣,人們所用來交易的,要不直接是以物易物,要么就是使用各種各樣社會默認有價值的“實物貨幣”來代替交易。
最為高檔也是價值最高的實物貨幣當屬珠玉。所謂珠玉就是各種寶石、玉器。這類貨幣往往流通在貴族之間,平民百姓的少量交易很難用到這些極其昂貴的貨幣。但越國人為了買通與吳國的關系,這一類的物品往往被當做貢品獻給了吳國。所以,珠玉類的實物貨幣,是勾踐入吳這段時間里越國流失量最大的物品之一。
其次,高檔布帛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實物貨幣,同樣,這類物品也往往僅限于在貴族之間流通。雖然越國的紡織業一直以來都非常發達,不過平民百姓所穿的,往往都還是粗麻所制成的衣服,而精細化紡織成的高貴布帛只有貴族才能使用。越國向吳國進獻的物品之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布帛。好在這類物品不像珠玉那樣,不容易再在短時間內生產出來,只要工藝還在,越國人還可以源源不斷的制造出來。
第三種實物貨幣終于可以被老百姓摸到,那就是一直在今天也沿用的貴金屬貨幣。這類實物貨幣相比較前面兩種,最重要的優勢有兩點,第一是品質相對統一,第二是量的可以分割性。也就是說,一塊貴金屬不管是金銀銅都好,一般來說產自統一地區,它的品質非常接近;另外它們可以被切割為細小的份額,這樣方便交易。在《吳越春秋》當中記載的關于越國進貢給吳國的物品當中,特意提到了有大量的金幣,說明越國的金幣被作為貢品送給了吳國很多。其他兩種通常用來交易的貴金屬則沒有提及,可能吳王夫差并不稀罕要銀子或者銅。好在越國的地形大多數是山地,礦藏豐富,這類貴金屬資源在短時間內也屬于“可再生”的。
總之,越王勾踐入吳的這段時間,越國幾乎是傾盡了所有的儲備資源,百分之九十的土地被沒收,這意味著越國被打回允常以前的原型,甚至比那時候更糟。至勾踐回國的時候,越國是處在一個“零基礎”的情形。幸運的是,在大夫文種的鼓勵下,在吳國的壓迫下,各種手工業技術得到了發展,這大大的提高了生產能力,所以越國雖然耗盡了儲蓄,但生產能力水平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