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二月二,以往每到這個日子,都會有很多事要忙,讓我不免又想起小時那些親人那些事。
(壹)
奶奶在這一天會交代大家不做針線活,意思是怕“扎了龍眼”。因為今天蒼龍要抬頭,開始行云布雨,婦女們做針線活會刺傷龍的眼睛。
奶奶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后,奶奶會從掃帚上抽出一根竹子,回到屋里,里里外外敲打一遍,邊敲邊念叨:
二月二,敲鍋底,燒陳菜來吃陳米;
二月二,敲炕頭,吃香喝辣不犯愁;
二月二,敲屋山,金子銀子往家搬;
二月二,敲磚臺,蝎子不蜇光腚孩;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
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要剃頭。
然后奶奶帶著全家人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掃干凈,不留一點死角,真正做到讓蝎子蜈蚣無處可藏。
我們這些孩子們則在院子里蹦蹦跳跳唱著關于二月二的童謠:
二月二,圍大倉,谷子黑豆往里裝。
先裝米,后裝面,再裝幾個咸鴨蛋。
娃娃娃娃你別看,貨郎挑子到門前。
(貳)
父親這一天早上是家里最忙的一個人,先是要在日出前“圍倉龍”,“圍倉龍”要用幾天前就積攢好的灶灰,在自家院子里或者是院門口,也有在自家谷場里。用灶灰像盤龍樣撒下一圈一圈,中間挖一小坑,放入五谷雜糧,用青石板蓋上。一般撒三圈,三個圓圈代表糧囤的上口、下底和中間的箍。然后再撒兩條向外延伸的線段,再于這兩條線間圈外地方撒兩條線連起來,代表爬囤的梯子,這樣意味著豐收,糧囤很大,需用梯子才能爬上去。
早早“圍蒼龍”以后,父親還要去“挑龍頭”。那時候家鄉沒有自來水,每天都要去村北的一口大井挑水吃。所謂“挑龍頭”,就是一大早搶先挑到第一桶水,那么誰就挑到了龍頭。父親一般是天還沒亮就去挑了回來,到現在我也不知道每年的第一是誰,不過大家只要在二月二挑到了水回家,那么就會認為自家挑到了龍頭。
今天開始,父親就開始春耕準備工作了。二月二以后,天會慢慢開始下雨。這時你就會發現,一場春雨過后,整個天地都是綠色。河邊柳枝綠了,地上小草鉆了出來,迎春花盛開,到處都是欣欣向榮。
(叁)
二月二這一天,母親一大早要“炒料豆”,現在大家叫糖豆。這個風俗是古時候龍王因天下大旱擅自降雨被玉帝壓在山下,人們在二月二這一天炒玉米、黃豆而讓金豆開花,解除了壓山符咒,解救了被壓的龍王,所以這一天稱為“龍抬頭”,這一天家家戶戶炒料豆。
母親一大早將黃豆炒得焦脆,然后拌上白砂糖,俗稱“炒蝎爪”,這是我們孩子最期待的,因為小時候被蝎子蜇過,據說吃了“炒蝎爪”就不會再被蝎子蜇。那會兒我想的是為啥沒有“炒虻嘴”、“炒蜂嘴”、“炒蚊嘴”,甚至蜈蚣、蚰蜒等等一切蜇人的東西都給炒了!
母親對于料豆還有一種炒法,這個是咸香味的。要提前選好黃豆,淘洗好,用水泡上。把上好的沙土攤放在太陽底下晾曬,等黃豆吸水飽滿后,和曬好的干干的沙土一起炒,濕的黃豆遇上干的沙土就變成了正月十五的元宵一樣,裹上了一層沙土。這會兒水蒸氣會慢慢多起來,直到黃豆炒干,再也沒有水汽,黃豆就會像爆竹一樣噼啪炸響,到再也不響的時候,料豆就炒好了。這時候放到篩子里篩去沙土,就剩下鮮脆的料豆了。
(肆)
哥哥在二月二這天早上也有自己的活要忙。早上起來,哥哥手里拿著飯勺跑到堂屋門口敲起門頭來,一邊敲一邊念叨:“二月二,敲門頭,金子銀子往家流!”
接著就是敲門框了,哥哥念的是:“二月二,敲門框,金子銀子往家扛!”
最后是“敲門枕”,門枕是指墊在大門框下的長方形石塊。哥哥用手里的舊飯勺邊敲邊念:“二月二,敲門枕,金子銀子往家滾!”哥哥念的諺語跟奶奶念的有點異曲同工。
(伍)
二表叔是父親的表弟,每年的二月二,他總是最忙的。因為二月二這一天還有一個風俗“剃龍頭”,二表叔則是我們這兒有名的理發師。
一早二表叔會挑著剃頭擔子走街串巷為人理發,后來在街上租了一間門面正式開起了理發店。因為他價格便宜手藝好,所以他那生意一直火爆。
吃過早飯,我和哥哥就來到二表叔店里。我喜歡坐連椅上,看著二表叔給別人剃頭。二表叔先是拿出自己珍愛的匣子,取出里面用桐油保養的發亮的各種剃頭工具。在臺子上一字擺開,剃頭推子、刮臉刀、挖耳勺、梳子、刷子等。
二表叔除了理發手藝好之外,還有一個吸引人的技藝按摩。他給人洗頭的時候都會給人頭部按摩一會,洗完頭你會覺得精神百倍。所以平時即使不理發,也會有人專門過去洗個頭,畢竟洗頭比理發便宜,還能有頭部按摩的待遇。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奶奶、父親已經相繼去世,這些風俗大家已經不再在意,僅有姐姐今天炒了糖豆,圍了蒼龍,其他人每年的二月二還記得只剩下理發了,料豆也不再自己炒,卻是跑到超市里買點吃就好,還有幾個人記得這些風俗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