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飛鴻掠過,歲月因經歷厚重。今天下午,在中國礦業大學圖書館報告廳聽了海南蘇軾研究會李景新老師的“蘇東坡的海南功業”講座之后,耳目一新,感慨萬分。特別是他談到了蘇東坡學術之功,觀點比較新穎。大家普遍都知道蘇東坡是文學書畫大家,是美食品嘗之家,是百科全書式的全才通才,但他把蘇軾的學術之說直接拎出來述說,我覺得有趣可愛,咀嚼有味。
李老師講到《易傳》《論語說》和《書傳》三本書,這是儒學泰斗蘇東坡平生學術之結晶,凝聚了他學術思辨的高度智慧,足以知千載之微言,發圣人之秘旨,明上古之絕學。說到蘇東坡晚年時特別喜歡陶淵明的作品,受其影響獨創淡遠型詩篇,探究并追求詩美理想的完善,追求詩質而實綺,清癯而實腴,完成了“尚意論”的寫作學闡釋。
“儋州雖數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需須,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所謂一物者,錢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經史子集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所謂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錢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明事,此作文之要也。”這就是蘇東坡關于寫作學的學術論點,談論作文之要素,有自己的真知灼見和觀點,是現代我們學習的典范。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歷經宦海沉浮,卻始終以樂觀主義精神活得瀟灑自在,以詩書畫藝為媒介,在黃州、惠州、儋州平生三大功業中,尋找生命的平衡和解脫,治愈身心創傷,通過自愈,日臻完善自我精神和靈魂的豐滿,他用一生證明,真正的療愈并非逃避現實,而是以審美之心將困頓轉化為精神財富。也許,這正是當下我們需要重讀蘇東坡的意義。
毋容置疑,蘇東坡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座貫通古今的精神豐碑。作為文學家,他革新宋詞格局;作為書畫家,他開創了文人寫意傳統;作為生活家,他將困頓歲月淬煉成詩意棲居的范本;這位跨越千年的智者,用筆墨和生活實踐證明了藝術的審美創造和安頓心靈的良藥同等重要,啟發我們后人,在無常中堅守本心,于逆境中生發創造,在心安中適者生存,將苦難化作滋養生命的養分。
人生為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今日重讀蘇東坡,不僅致敬傳統文化,更是為尋找破解當代生存焦慮的密碼。也無風雨也無晴,人間有味是清歡,誰的人生沒有困頓,面對逆境困難,我們要有化解矛盾和解決問題的勇氣,要像蘇東坡一樣,如飛鴻踏雪而去,留星火照亮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