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十五六年的職業生涯中,正兒八經坐班就上了十五六個月吧,之后就出來自負盈虧了,這十幾年經歷了不同合伙人之間的聚散分離,也經歷了幾種不同結構的合作模式,以及個人不同的工作方式。回望過去,這些都是寶貴的經歷。
在經歷了這些年的起起伏伏,如果現在讓我給職業規劃的建議,那么我覺得,如果你沒什么家世,那么就學一門技術,在這個領域鉆研到你能達到的最高,做一個專才,靠手藝吃飯。也許在開始那幾年平平無奇,生活也不會太富足,但是有技術傍身,35歲之后不容易失業,再肯吃苦一點,大概率這輩子飯碗一直都會有的。
如果你有家世,無論是從政從商從醫還是搞科研的或其他任何行業有幾代人沉淀的,第一選擇還是跟著你的家庭資源去發展。你的起點是你父輩的制高點,你是帶著父輩打下的戰績,繼續往前走,相對來說,比你去其他行業從零開始,原則上都可以走得更快更遠。而且有父輩在這個行業的經驗累積,會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你,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以前我還會覺得父輩的經驗,只適用于他們那個年代,到現在已經不適用了,現在我覺得此經驗非彼經驗。同樣是處理危機,可能面對的是不同危機,但是他們一定會顯得更加沉穩,當然在年輕人看來,可能偏保守,這只是兩個時代,有經歷和沒有經歷的人,處理問題必然的不同點。他們經歷過的事件可能不會一摸一樣重復,但他們的作戰經驗,仍然適用未來任何一場危機。
創業是一個九死一生的高風險行為,不虧不倒能活著,就已經打敗80%的創業人了,想要在這個行業站穩腳,長期發展下去,就是塔尖一小撮人。絕對需要命中的機遇,運氣,和超常人的智慧,耐力和努力。
在疫情前,我哪怕經歷了合伙拆伙,盈利虧損,各種過山車的遭遇,我仍然覺得一手創建自己的事業,是一件非常值得且會推崇的事情,因為那時的我,比同齡人賺錢更多更容易,活得更瀟灑自在,看過更大的世界,享受過我自認為更精彩的生活。這些體驗是普通上班族不可能實現的。但是經歷過疫情,現在的我,一定會奉勸年輕人三思。
我們外貿行業,在疫情這幾年,是首當其沖,正面硬扛全球經濟退化帶來的風險。我自認為優于同齡人的事業成就,被一巴掌打成爛泥。我的頭發幾年之內白了好幾撮,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迷茫,和未知。同時,我也看到了過去看不上的上班族的好處。
我們工作時間和工作壓力,一定大于上班族,因為沒有人給我們發工資,只有更大努力,沒有最大努力。尤其在經歷過疫情這幾年崩潰,即使眼下這個月戰績不錯,也不會因此滿足了,因為抗風險能力太弱了。我們這種年紀的人,獨立創業所累積的資本,不足以抗衡創業失敗的風險,所以除了溫飽,還需要更多保障。
上班族即使不滿意工作現狀,只要勤勤懇懇做好手里的工作,每個月工資都會到準時到賬,稍微努力一點,還可以升職加薪,行業不景氣有老板扛著,工資照發,偶爾還能摸摸魚。創業的人沒有摸魚的機會,只有向前沖,再向前沖,最后你也不知道為什么不能停下來,就是不能停下來。。。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不適合創業。踏踏實實在自己資源最多的領域去深耕,從長遠來看,一定比激情創業來得更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