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李雨虹 嘉賓:吳存明)
問: 許多老師和家長都發現,學生在學習數學學科時,有時練習中并沒有太多的繁難計算,但依然有很高的錯誤率。那為什么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總是出現那么多的計算錯誤?作為家長應該怎么辦?
答:計算錯誤確實是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一塊“絆腳石”,其實它的成因有許多,下面列舉幾種。
成因一:重視程度不夠。有不少學生在心理上對于計算的問題很輕視,總覺得計算不就是死“做題”嗎?有什么難的呢?總覺得自己只要隨便算算。思想上的不重視,就造成了審題不仔細、看錯運算符號、用錯運算定律等不該有的錯誤。
成因二:計算習慣不良。有些學生在計算時字跡潦草,造成了自己也“看不清、漏看”的現象;有些學生無論數字大小、熟練與否,一律口算,不愿動筆演算;有些學生,演算從來不用專門的草稿紙,隨意的在桌子上、作業本或試卷背面及邊緣上寫演算;還有些學生計算時思想不夠集中,于是抄錯數字、抄錯運算符號的錯誤就常有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小毛病加起來,就造成了計算上的大錯誤。
成因三:方法不夠熟練。比如中高年級不能正確的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也是計算錯誤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些題目是不能簡便計算的,可有些學生看到能湊整就想當然進行“簡便”。可是明明可以簡便計算的題目,學生卻不能仔細的審題、分析,卻不能正確的選擇合適的簡便計算的方法完成。
成因四:不能自覺驗算。平時的作業中,幾乎就沒有幾個同學能在作業完成之后進行自覺地驗算和檢查的,同時有很多的同學根本就不會驗算,只會對著題目一遍一遍,看了半天也沒發現錯誤,另一方面有時就算你告訴他錯了他也發現不了。
根據上述各類計算錯誤的成因,對于各位家長我有如下幾點建議:
保持一顆平常心。許多家長眼里容不得孩子太多的失誤與粗心,可是你知道嗎?有時會越心急越出錯,越不可自知。對于處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來說,計算出錯是許多小孩子的普遍現象。在進行矯正教育時,切不可失去耐心,一味采取一些“暴力”手段。一是沒有效果,二是有效果也是短期的,三是暴力越施,問題越多。
不可好心辦壞事。有的時候許多家長盯著某一個錯誤反復批評“怎么這么粗心”,卻是“好心辦壞事”。因為老是這樣,除了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就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又聚焦到了他“粗心”的問題上。我想這個問題 會讓他感到很無助,不自信,由于緊張,反而會導致他重犯問題,再次失誤。而且如果你的焦慮情緒感染到了孩子的情緒,只會將問題進一步強化了。
有時功夫在詩外。常言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其實,對于學生的“粗心”,我覺得你不必就事論事,學習粗心的問題有可能并不是學習本身造成的,而是受到他天生的氣質與性格特征影響的。你也許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多注意鍛煉他細致的行為習慣,比如故意將線團弄亂,請他幫忙理順,他在幫助你的愉快心情中鍛煉了注意力與毅力。
提供一些小技巧。“粗心”導致計算出錯,其實“粗心”也反映著孩子沒有學會回顧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可以教他試試:把字寫工整,包括每個數字,一筆一劃地去寫;邊寫嘴里邊念著點,把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檢查時,換種思路、換種方法去檢查,如果還是原來計算時的思路與方法,很難檢查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