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富貴是每個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以不合道的方式,君子是不為的。貧賤是每個人都想遠離的,但如果以不合道的方式脫離,君子亦是不為的。
富和貴是不同的,富指物質層面,貴指精神層面。比如說貴人,他可能并不富有,也沒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但是他總能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有利他與奉獻精神,這便是貴。
貧可以貴,富也可以賤。貧是外在的,賤是內在的,品德不好稱為賤。富的人不一定貴,而貴的人也不一定需要富。
現在流行一句話,思維上的貧瘠,導致了生活的困苦。有很多人常說,飯都吃不上了,我還能修行嗎?要是不好好修行提升自己,靠什么去吃飯?如何讓當下變好?
如果我們當下有足夠的能力與智慧,就不會陷入困境了,所以人最大的貧困莫過于思想上的貧瘠。我們總是舍本逐末,越是迷茫、困惑,越應該多去學習,突破自己的思維陷制,否則又如何能夠改變當下的現狀呢?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尤其是20-40歲的朋友,一定要記住,每個人的一生當中總有幾年的時光是沒有任何結果的,但是這幾年恰恰決定了我們能否立得住,能否有獨立的人格,堅定的人生方向。如果這幾年我們能不求結果地去做事情,別無所求的,只是去提升自己,這幾年的積累與沉淀將決定未來人生的方向。
所以每個人的一生當中,一定都會有這個時間段,就看我們把這段時間荒廢了,還是用來消極抱怨了,還是讓自己立得住了。所以不要事事都求果,果是外在的,因是自己的。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沒有仁德,如何成其聲名?諸葛亮一生信守仁義,名聲在外,很多人熟知他的個人修養與品德,所以才會有人慕名前來參訪。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君子即使在一餐飯的時間里,也不會違背仁德,即使于慌亂與顛沛之中,亦不會背離。用一句《中庸》中的話來講就是,道不可須臾離也,仁也是一樣。所以修仁很重要,相當于佛家講的修心,被心所困才是真的困境。
修行的路其實很艱難,想要去幫助與度化他人,會更加艱難,如果一生中,沒有經歷過很多挫折與磨難,足夠堅定,是很難走下去的。孫悟空在花果山時,七十二般變化,誰都打不過他,為什么在取經的路上,卻經常敗下陣來,要找菩薩幫忙呢?因為有仁愛之心了,心地更柔軟善良了,更慈悲了。
《中庸》講,君子依乎中庸,小人無所忌憚。越是君子,越是要謹小慎微,有諸多顧慮,做事是否合道、如法,須要依道而行。但是不修行的人,就沒有諸多約束。所以越是往上修,把自己修得越純粹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