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于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孔子說:“發(fā)財、做官是人所愿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不接受。貧窮、卑賤是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擺脫,不去掉。君子去掉仁,還算什么君子?君子在吃飯這種短時間里也不違背仁,匆忙急迫的時候是這樣,流離奔波的時候也這樣。】
? ? ? “富”指的是財富,“貴”指的是地位,這段話總結起來就是一點:君子無論何時何地都不違背仁,無論富貴還是貧賤都不違背仁,走的是正道。“民免而無恥”講到有人做了壞事因為沒被懲罰而幸災樂禍,并不覺得羞恥。《禮記·中庸》也講到:“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指的是小人冒險行事求的是利。
? ? ?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有多種不同理解,其一理解為君子去掉仁,怎么去成就名聲?一個人有德有才有仁自然被人知曉,其名聲名望是眾人認可才有的,并不是狹義的指君子就是為了在外有個好名聲才求仁,所以這種理解依舊是向外找補,非本心,不夠自然。其二理解為君子去掉仁,要那么大名氣干什么?這是在說偽君子一味的追求名氣,聚光燈下一副君子模樣,暗地里毫無君子之德,比如某些網紅、流量明星,借著粉絲的追捧行騙錢之事。孔子把這種表面裝得像個人的人叫做“鄉(xiāng)愿”,“子曰:鄉(xiāng)愿,德之賊也。”如此理解也不錯,從反面佐證君子的不做作。其三理解為君子去掉仁,還算什么君子?直接講明君子不仁就對不起君子這兩個字,我接受這種觀點。
? ? ?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也有兩種觀點,“終食”指的是吃飯,其中一種觀點認為君子在飯桌上也保持仁。確實如此,有的人一表人才,到了飯桌上,翻菜、不停地轉桌子、姿態(tài)不雅等等都表現出來了;還有人平時和善,進了飯店就一副大爺姿態(tài),挑毛病,為難工作人員等等,似乎給了錢就能使喚別人。君子不會有兩副面孔,無論何種場合,都能得體大方、有禮,所以這一觀點也合乎情理。另一種觀點認為君子即使在吃飯這樣短的時間里也不會違背仁,吃飯時間短,和客戶的一小時見面也不長,而君子是時時刻刻都保持仁,意思雖然和前一種觀點相近,但是更自然,畢竟孔子不太可能專門拿吃飯說事。
? ? ? “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主流觀點很統(tǒng)一,但是我看到南懷瑾先生將“造”解釋為創(chuàng)造、作為,“次”解釋為就是這個情況,把這句話解釋為任何事業(yè)的成功都靠仁,倒霉的時候也要靠仁安然處之。我認為這樣拆字不妥當,有些牽強,不符合語境,可以類比成語不可造次,這個成語是在說不要魯莽,不要匆匆忙忙,并不是不能成功。
? ? ? 圣人難做,即使只是想做一個君子、仁人,所遇到的誘惑也不會少,需要時刻保持警惕,需要在點點滴滴中修煉,我很喜歡這段話。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歡迎私聊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