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這是儒家仁的修養(yǎng),一個人要在心地上下功夫。剛才我們提到《孟子·盡心》篇,就是講研究孔子“仁”的學(xué)問,我們應(yīng)該讀讀《孟子·盡心》上下兩篇,對于仁的涵義會有更深切的領(lǐng)會的。
孔子說,富與貴,每個人都喜歡,都希望有富貴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職位,但如果不是正規(guī)得來則不要。相反的,貧與賤,是人人討厭的,即使一個有仁道修養(yǎng)的人,對貧賤仍舊不喜歡的??墒且哉?guī)的方法上進(jìn),慢慢脫離貧賤,而不應(yīng)該走歪路。接著他講:“君子去仁,惡乎成名?”他說一個人去了“仁”字,就沒有中心思想。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如文學(xué)高的,不過是一個才子風(fēng)流而已,知識淵博的不過是一個才人而已。所以君子沒有“仁”這個境界,就沒有中心思想,既沒有中心思想,靠什么成名呢?所以做學(xué)問的人,“無終食之間違仁”,就是說沒有在一頓飯那樣短的時間違背了仁的境界?!霸齑伪赜谑?,顛沛必于是?!痹炀褪莿?chuàng)造、作為,次就是這個情況。這句話是說任何事業(yè)的成功都靠仁;倒楣的時候不頹喪,不感覺到環(huán)境的壓迫,也靠這“仁”的修養(yǎng)而安然處之。換句話說,得意的時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敗了,也要依靠“仁”而安穩(wěn)。(《論語別裁》)造
并非只說仁義,還有利與欲,明明白白的人之本性。
只是如何把控利與欲——走正道,拋棄歪門斜道。忘了誰說過,不做壞事,生活的成本會很低,付出的代價會很少。實用主義也不錯。
沒有宅心仁厚的人,即使名氣再大,怕也是輕飄飄的沒有重心吧。當(dāng)一個人缺失了一份真誠的社會責(zé)任感,覺得這個世界與自己無關(guān),成就越大越容易走入空虛。
仁能帶來踏實的成功,因為眾望所歸。即使失敗,也能靠它寵辱不驚泰然處之,不至于患得患失。
說到底,還是實惠的,讓自己的感知靠近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