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里仁篇第五則。
1、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wū)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2、傅佩榮譯文
孔子說:“富有與尊貴,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當的途徑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會接受的。貧窮與卑微,是每個人都討厭的;如果不依正當的途徑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會逃避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人生正途,憑什么成就他的名聲?君子不會有片刻的時間脫離人生正途,在匆忙急迫時堅持如此,在危險困頓時也堅持如此。”
一般人常以富貴來衡量人生成就,富是有錢,貴是有地位。“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說明孔子很實在,承認富貴是每個人都想想要的,但重要的是手段如何。
“貧與賤”,是每個人都討厭的,如果不以其道得之,君子是不會逃避的。譬如天下無道,以致君子陷于貧賤,這種結果就是“不以其道得之”,君子無法逃避。因為貧賤對于一個人走上人生正途,有時反而是一種助力。反之,富貴對于走上人生正途,有時反而是妨礙,因為富貴后往往會太關注外在層面。貧賤時有志難伸,反而可以注意到行善避惡,范圍縮小之后,自己的生命自然有重點。這是孔子的基本觀點。
傅佩榮:遠離富貴,不抗拒貧賤
儒家對于富貴是寧可遠離,對于貧賤反而不特別抗拒。因為身處貧賤,正好可以加強自身修養。把該做的事做好,將來有機會,說不定可以做更多的事。
孔子從來沒有稱贊過有錢的學生,他最為賞識的顏淵,是學生當中最貧窮的。富貴時快樂很容易,身處貧賤之中還能快樂,這就大有學問了。這時的快樂是由內而發,而不是從外而來的。
君子片刻不離人生正途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15.20】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可見孔子很重視人死留名,不能白白活這一遭。
君子要成就名聲,一定要行仁,而不能光靠外在的功業,但是外在的功業與行仁并不沖突。
君子不會有片刻的時間脫離人生正途。“造次”、“顛沛”指匆忙急迫、危險困頓。人往往在造次、顛沛之中,才可以看出自己的修養。風平浪靜時,修養很好也沒什么稀奇。當碰到天災人禍時,還能保持鎮定,就不簡單了。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這一則比較長,前面部分用富貴和貧賤進行對比,用不正當的方法獲得富貴或者擺脫貧賤,儒家之士是不會做的。對于常人所向往的富貴和常人都厭惡的貧賤,儒家看的不是結果,而是獲得的方法和過程。行為必須是正當的、向善的,不然都不是好的。只要內心堅守準則,正當、向善,即使處在貧賤中,也可以不改其樂。這是儒家的價值取向:輕外在物質、重內心的操守和精神的圓滿。于是在這個意義上,“仁”的含義從一顆個體的、向善的心,演化成了儒士心中普遍的價值取向和原則。“仁”的精神,是君子的精神本質。對君子的要求是要時刻將仁的精神內化于心,不論外在是倉促還是顛沛,都因為固守著“仁”,君子從精神上始終是從容不迫的。用東坡先生沙湖道中遇雨的詞來形容,即使面對著風雨,內心狀態仍然是異常從容:“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君子須臾之間都不違背仁,是對一個人進行自我修養所提出的極高要求,需要苦下功夫。
4、弘丹學習心得
讀這段話,我想到最近在閱讀的《一本書讀通金融史》,在第四章《不可不知的世界金融巨頭》,作者概述了5個大財團或者個人的發家史,分別是摩根財團,羅斯查爾德家族,巴菲特,索羅斯,日本三菱財團,他們在世界金融界有著非凡的影響力。其中,J.P.摩根出生于富貴家庭,羅斯查爾德家族是也金融世家,可以說他們兩大家族是出生于富貴家庭。
索羅斯是經歷過人生大挫折的人,隨著納粹對布達佩斯的侵略,索羅斯的幸福童年就宣告結束了,隨全家開始了逃亡生涯。那是一段充滿危險和痛苦的歲月,靠著父親的精明和堅強,憑借假身份證和好心人提供的庇護,他們一家終于躲過了那場劫難。后來索羅斯說,1944年是他生活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他從生死危難中學會了生存的技巧,這其中的兩條經驗對他此后的投機生涯很有幫助,第一是不要害怕冒險,第二是冒險時不要押上全部家當。
索羅斯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方面固然得益于他獨特的投資技巧和一定的機遇和運氣,另一方面,也與他成長的經歷有關。俗話說得好:逆境出人才。因為只有艱苦和危險的環境,才更能鍛煉人的意志和勇氣;也只有在這種不利的環境之下,才能激發人的潛力。這句俗語用在索羅斯身上是再確切不過了。索羅斯既是一位偉大的投資家,也是一名杰出的社會活動家和慈善家。
三菱財團的創始人巖崎彌太郎的祖父曾是鄉武,后來家道中落,他年輕時還曾為父親伸冤而入獄。也恰恰是在獄中,他學會了算術,想到要去經商。在獄中的這段生活為巖崎彌太郎以后創立三菱財團成為日本首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巴菲特的家庭背景一般,不是大富大貴人家,但也不至于貧賤。
生于富貴家庭,更需要良好甚至嚴格的家教來教育孩子。J.P.摩根和羅斯查爾德家族的家教都比較嚴,他們絕不是紈绔子弟,尤其是羅斯查爾德家族。
盡管羅斯查爾德家族富可敵國,但是家族內的成員上到領導下到普通的員工,生活都很節儉,因為他們明白自己是一個猶太人,必須保持猶太人身上這種艱苦樸素的作風。
“富不過三代”,幾乎是針對世界上所有商人家族的一句至理名言。盡管這句至理名言也在世界上其他金融世家身上應驗了,但是它在羅斯查爾德家族的身上卻失靈了。羅斯查爾德家族不僅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神話,反而在第三代身上達到了這個家族的鼎盛時期。羅斯查爾德這一偉大的家族在經歷過四代的繁榮昌盛之后,到了第五代居伊羅斯查爾德統治時期,又走向了一個新的輝煌。
從索羅斯和三菱財團創始人巖崎彌太郎的經歷我們看到,他們都在危難中積累了寶貴的人生經歷,為以后的輝煌人生奠定了基礎。而富貴人家,更需要良好甚至嚴格的家教,這樣才能讓后代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不至于“富不過三代”。但是,真的有無數的富貴人家逃不出“富不過三代”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