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wǎng)絡上聽過這樣一句很有趣的話:
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需要的只是一錘子下去。
《雍正王朝》中年羹堯顯然就是那個裝睡的人,他需要的就是鄔思道這把錘子。
年羹堯當時節(jié)制四省的撫遠大將軍雍正皇帝可以說“冒天下之大不韙”,畢竟這件事他的母親不同意,他的兄弟不同意,朝廷反對者甚眾。雍正在任命年羹堯的事情上也輾轉反側多次糾結,因為他不是血濃于水,兩肋插刀的老十三胤祥,他也不是忠心耿耿,視雍正若父的李衛(wèi),他更不是直來直去,卻克己為民的田文鏡,他是年羹堯一個城府極深,貪圖享樂,對權錢欲望極強的大將軍,他要的是所有人對他的尊重甚至敬畏。所以雍正開創(chuàng)密奏制度,不僅年羹堯可以密奏,就是他身邊的岳鐘麒,伊興阿都有密奏權,可以說對年羹堯的一種變相監(jiān)視。
年羹堯很明白,他當上了大將軍,反對的聲音必然很多,所以他必須先肅清這樣的人,富寧安以及他手下萬數(shù)兵馬成為年大將軍穩(wěn)定人心的替死鬼。年羹堯確實才華橫溢,他在西北屢立戰(zhàn)功,羅布臧丹曾四處逃串,但是核心主力卻遲遲沒有消滅。年羹堯在西北卻越來越作威作福,雍正拿著半個國家的實力去供年羹堯討賊,他卻隨意任免官員,政治朝廷封疆大吏巡撫,總督,他都不放在眼里,從年羹堯當上西北大將軍開始百官對他的彈劾之聲不斷。
這些事情就是在不斷給年羹堯警醒,只要西北戰(zhàn)事一結束,那些西北的遺留問題必然“秋后算賬”,年羹堯恐怕自身難保,因為他不清楚帝王心,不清楚雍正到底“愛”他幾何。后邊的事情也驗證了這樣的猜想,“最是無情帝王家”即使帝王留得住你,又如何擋的住那些文武百官那些同僚文士的口誅筆伐,畢竟自己在西北囂張跋扈慣了,那些清流的指責大多數(shù)并非“無事生非”。西北大捷后,孫嘉誠有一句話說的非常明確:
西北戰(zhàn)事在即,國家無可用之才,大概非年羹堯不可,但是如今羅布藏丹津主力被滅 是時候要處理年羹堯以正人心。
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年羹堯可以打勝仗卻唯獨找不到叛軍主力所在這并不矛盾,年羹堯是在自保,所以這個問題他要“懸而未決”。年羹堯一方面讓伊興阿派人去找,另一方面卻完全不給計策,茫茫大戈壁簡直大海撈針。找不到叛軍,年羹堯就殺人,他殺人給雍正密奏的人看,證明他在找只是找不到。
這個情況有點像今天的股市一些情況,當事實沒有形成前,股票一般會有大漲,事實形成以后股票就開始回落下跌。年羹堯這樣吊著,吊著雍正的心,吊著百官的心同時也保護自己。所以田文鏡面對籌不到糧食的窘境時,鄔思道主動提出幫忙押送糧草,因為以田文鏡身邊沒有人敢去都怕被殺,田文鏡的性子最后恐怕要和年羹堯吵起來,必然兩敗俱傷,兩人都是雍正寵臣,最后遭殃的是雍正,是朝廷,甚至西北戰(zhàn)事。
鄔思道是《雍正王朝》電視劇中的天眼,他是游戲環(huán)節(jié)的bug,這時候的他又屬于局外人,旁觀者清,所以鄔思道自然把一切了然于心。其實這件事非鄔思道解決不可,這就是電視劇和小說的精彩之處,換誰都不合適,只能鄔思道去,李衛(wèi),田文鏡,隆科多,雍正自己都不行。原因有四
1,李衛(wèi)和田文鏡在雍正潛邸地位就比年羹堯低,根本不能讓年羹堯心服口服。
2,雍正如果派圖理琛和十三阿哥去,那就是打自己的臉,這時候矛盾這么激化,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容易覆水難收。
3,隆科多作為寵臣但越到后邊越不省心,隆科多越來越站到了胤禩一起,萬一到了西北把年羹堯也拉過去豈不得不償失。
4,只有鄔思道選擇選擇了半隱,他逃出朝廷外,卻在人心中。鄔思道的能耐是任何人都心服口服的,他在雍正身邊多年受到青睞。鄔思道是身份對年羹堯也是撲所迷離,因為他半隱的消息恐怕只有雍正自己知道,其他人(或許除了老十三和李衛(wèi))根本不清楚鄔思道在雍正登基后,和雍正的聯(lián)系。
鄔思道這次去西北身份就讓年羹堯捉摸不透,到底為雍正,用戰(zhàn)事,還是為年羹堯自己。鄔思道說:
雍正為了他國庫都掏空了,全天下的人都在看著他。
年羹堯反駁,我就是知道這個情況,所以我每天殺人。言外之意大概是全天下人每天都在逼我,我迫不得已都每天殺人了,還要我怎么樣。
鄔思道進一步說,其實造成今天這個局面,年大將軍你當初沒有切斷叛軍糧草,才形成了今天的對抗之局。
年羹堯也不怕把事情攤開來說,直接回到就算餓死全青海的人也要耗下去。如此狠絕之人,鄔思道恐怕也是生平未見。
鄔思道最后挑破了窗戶紙以“燈下黑”的言論來說,指出了叛軍主力所在。年羹堯關門打狗之勢立馬攻破了叛軍。鄔思道熟知天下事,參透天下人,一個年羹堯他又怎么看不懂。
為什么說年羹堯也知道叛軍所在只是不說呢?原因有三:
1,年羹堯一年之內就形成關門打狗之勢,可見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可見他確實才華橫溢
2,他派人去搜尋,找不到就直接殺掉,再派人去,從來不對回來的士兵進行問話,而是漫無目的。
3,已經(jīng)關門打狗了,卻放任叛軍糧道不換。年羹堯的智慧和歷史經(jīng)驗相信他必然能明白西北打仗打糧草。“兩軍交戰(zhàn),糧草先行”,“截其源,斷其糧”才是硬道理。但是他卻忽視這個致命因素和叛軍對耗,不惜每天二十幾萬兩的砸錢,匪夷所思。
文/紅雨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