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似乎從我們懵懂之時這個詞就開始伴隨著我們,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
從我們一生的縱向圍度來看,我們每個時期都有那么些閨蜜或者死黨,小學有,初中有,高中也有,但是好像隨著時間的推移,朋友并沒有相應地增多,有的走著走著就散了。我有時在想,以前在的一個環境中,兩人好到無話不談,為何后來就散了呢?只能說,時間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但如果給我一個命題:“你親愛的朋友們有哪些?”我想,我還是會恭敬地寫下過往和曾經那些我親愛的朋友們。
之前一直說要看《我親愛的朋友們》,但是想想老人的劇情大概不會怎么吸引我,幾次三番終于在前段時間看了這部劇。其實相比朋友的話題,老人們的晚年生活以及對子女的體諒倒是更戳淚點。
我們在叫爸爸媽媽的時候,好像很少會想到他們在一些人的眼中,角色是朋友,我們甚至也不想關心他們有哪些朋友,以及與朋友之間發生過什么樣的故事,但我們卻會在放學后飯桌旁喋喋不休:我們的朋友今天穿了什么,我們的朋友今天考了第幾,我們和朋友今天吃了食堂的什么菜,諸如此類。生命的兩端本就是不對等,一般來說,大家更關注剛出生的嬰孩,而不是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從這點來說,好像做父母的總是在吃虧,這并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因為子女基本不可能做到像父母關注孩子一樣關注他們,但他們還是會一如既往把你當做他們最親的孩子。
劇情從這樣不對等的角度出發,關注父母們(年邁的父母們)日暮黃昏的生活,盡管孩子們一片孝心,父母仍舊不愿拖累孩子們,在生命的最后依然執著于自立和諒解。在一群老朋友們的互相慰藉下,我們才明白原來老年生活也可以如此多彩(當然按照韓劇的套路,還是有種一貫的羅曼蒂克式的童話)。
當你老了,希望你也有這樣一群可愛的老朋友。
喜慈:
年輕時大概是個柔弱文靜又帶點神經質但對自己要求精致的女子。
年老時依舊固執想要自立不喜歡自己麻煩別人同時帶點可愛的小氣。
喜慈和忠楠好像是我最喜歡的兩個劇中人物,但其實每個人都有鮮明的性格特點。最令人感到難過的好像還是喜慈。三個兒子各自成家,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要忙,老伴先她離去,雖然孩子們都很有孝心,但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盡管生活優渥,內心里的一種孤獨寂寞無法排解,不想麻煩別人堅持獨立生活并在冰箱上貼上致自己的話,當時挺感動我。
其間有段時間,喜慈因為無聊想要輕生,在那一天,她打扮精致任性赴死,被警察發現后卻也死活不說出自己孩子的聯系方式,只是因為不想讓他們擔心。于此又很怕自己得了癡呆無法自理成為孩子的負擔。但害怕的還是來了,在喜慈癡呆的時候,最孝順的三兒子要為生活奔波,為懷孕的妻子擔心,但還是要陪在母親身邊,喜慈不想影響兒子陪伴妻兒的時光,就像她對自己說的那樣:養老院是第二故鄉,該去的時候要笑著去。當時內心既覺得這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又略有些心酸的苦澀。
喜慈走在長長的林蔭道上,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因為熱感冒就那樣死在她的背上,在她癡呆的時候還依然清楚地記得當時當年的場景,責怪自己因為年輕沒有照顧好孩子,看那個場景的時候,我腦子里一直在想一句話: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忠楠:
年輕時大概是努力掙錢養家太高傲不愿在男人面前低頭習慣了自己生活。
年老時晚上害怕一個人在家表面小自私其實很善良貼心因為學歷低而有點附庸風雅但其實有大智慧同時愛跟年輕人玩六七十還在努力考大學的終極單身狗。
忠楠一生未婚,甚至可能戀愛也沒談過,但自立自強,努力打拼照顧著自己的一大堆拖油瓶,好像具體是十二個偏癱中風總之無法生活自理的親戚們。雖然她有時候表面給人的感覺是略有些尖酸和自私,但其實內心是善良的,愛幫助別人的一個人,這也是為什么喜歡她吧,很可愛,畢竟圣母瑪利亞的人物形象現在并不吃香,瑕不掩瑜的人物才更加豐滿真實。很少見到六七十背著個大書包跟一群年輕的毛孩子一起上課考試的場景,因為難得才可貴,又有多少人在古稀之年還有勇氣重新走進課堂學習呢?我們大抵是不懂不會也不管不問地稀里糊涂過完吧。
蘭熙:
年輕時是一個文靜賢淑的妻子,父母經常吵架,在父母那里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懷,唯一的丈夫又親眼目睹其出軌,可以說沒有得到什么關注,然后傾盡所有的心力去把女兒培養好,女兒表面聽話乖巧,但內心里也有很多痛苦和叛逆。母女倆相依為命,雖有吵架但也親密。在女兒自私地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跟母親叛逆一回的時候,蘭熙被查出癌癥。現在腦子里還清晰地記得,當時女兒阿莞在蘭熙住院前一天在洗漱間對著自己扇的幾個耳光,因為在聽到母親患了重病之時,她的第一反應竟然是自己跟心上人怎么辦,為此她使勁扇自己耳光。其實假設我們聽到父母發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我們的第一反應有時卻是:爸媽有什么事,我怎么辦?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們都是慚愧的。
英媛: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作為一個演員,她是敬業的,盡力把自己最好的狀態展現在觀眾面前。雖然表面光鮮亮麗,但其實生活給她的磨難也并不少,但千帆竟過,最敬佩她的是那種云淡風輕的灑脫:云淡風輕述說自己的癌癥,云淡風輕述說自己婚姻的不幸,生活給她的,她都坦然接受。與蘭熙是好閨蜜,但是兩人的友情也經歷了一番狗血的打鬧,隨著歲月最終握手言和。
晶雅及石均:
兩位是一對夫婦,算是在目前很多家庭中都是比較典型的一對。妻子晶雅在婆婆的刁難下,丈夫的男權思想下,任勞任怨,一生侍奉公婆,照顧女兒們,基本是除了自己全在為別人活,但依然無怨無悔,人到老年,唯一的夢想就是可以出去旅行。丈夫極端大男子主義,印象最深的是開頭第一集去參加同學會,見到阿莞說了一句:“沒帶把兒還開什么車。”用這樣的邏輯,在他的世界觀里就是身為女的基本就是在家老實待著伺候公婆老公和孩子。
在家庭分工中,石均負責掙錢養家,晶雅負責伺候一家老小,并且是事無巨細地照顧好老公的起居:要水端水喝,要飯盛飯吃。男的認為自己掙錢就是本事大,就是辛苦,女的就應該唯他命是從,放眼現在國內,還是有很多無知的男權者有這樣的思想的。好在石均叔也并非一無是處,至少他深沉的父愛讓我貢獻了很多淚珠子。在女兒受到傷害的時候,他可以不顧自己來保護她,大男子漢的思想,又讓他不會表露出來,這樣沉默深情的父愛很感動。
在晶雅的旅行訴求得不到實現的情況下,同時有種失望無救的情緒下,與石均鬧起了小小的離婚風波,離了妻子的照顧,石均才發現自己什么都不會,同時也不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彷徨無助中漸漸憶起往事,一幕幕無疑在述說著妻子曾經受了多少的委屈。
其實最怕人打著無知的旗號,卻做了很多傷人心的事。所幸最終石均明白了自己錯在哪,錯在無知,錯在忽略,而很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在堅持自己的觀點,始終認為別人為你做的是理所應當。
大結局當然是愉快的,一群老朋友們一起出門旅行,堅持著“死也要死在路上”,人雖老,心未老。
昨天有個朋友問我,有沒有想過自己五年后的樣子,我想了下回了她:成熟,內心不會因為什么事情隨便動怒,事業穩定,不會想著換工作,就是一種40而立的感覺吧,雖然那時候才30,想象是這樣子。但其實現在我回答的這個樣子已經模糊了,我不知道自己五年后是什么樣子,也無法想象老了的自己什么樣,只是希望自己也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