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一部大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終于到了大結局。我在劇中最喜歡的便是趙白石了,為人正直,兩袖清風,一心為民,時不時有些呆萌。喜歡周瑩入骨,卻礙于禮法,克己復禮,任重將趙白石的形象刻畫的惟妙惟肖。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清廉正直的好官,在那樣風起云涌,官場腐敗的年代里卻無法大有作為。當得知自己一直欽佩尊重的老師居然與自己痛恨之人并無異樣的時候,他感受到了莫大的痛苦。這種痛是錐心之痛,因為這是信仰的崩塌,是將自己一直以來所信奉的夢打破,當一切大白,所有真相重見天日之時,也意味著這場夢的結束。
當那一行清淚留出之時,趙白石該是如何的失望啊!他說,他心目中一直以來的老師是那樣的正直、無私、一心救國救民,而不是黨同伐異、鏟除異己的黨羽。但張長清只一句:“那是因為你需要一個這樣的老師”。當老師的真實面目流出之時,和貝勒爺一樣的猙獰,一樣的骯臟,自己一直以來堅持的信仰變成了笑話,自己原來只是黨爭的工具。有用則用,無用則棄,并沒有真心為國為民的心,只有排除異己、鞏固勢力的借口。
原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干凈,自己尊崇的人只把自己當做加官進爵所利用的工具。我看到了趙白石的絕望、痛苦、氣惱,克己復禮的趙大人喝的酩酊大醉,此時的他,還有什么信仰可談?
于是,他變了,他變得善用權謀之術,善于奉承迎合,但他又沒變,他是為了自己心愛之人的安危而做出的不得已而為之的決定,他還是那個重情重義的趙白石。趙白石說:“變了的他反而沒那么痛苦”是啊!,可以想象,他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沒那么耿直,屈膝求和,可能對他來說,沒那么痛苦。
他勸周瑩為了那些愛自己的人,先放下自己的執念,山高水長,總能找到機會沉冤昭雪。這勸周瑩的話,又何嘗不是在勸自己呢?暫時的妥協,不是對信念的全盤放棄,而是重整旗鼓,絕處反擊的勇武。當式印堂大印印上的時候,也是趙白石改變的開始。
他縱有頑固不化的一面,卻也有開拓求新的眼光。這也許就是他的可愛之處,也是他的可貴之處。雖然,他有他的時代局限性,沒有認識到自己正在一個腐朽不堪的朝廷,但是作為讀書人,他也真真正正完成了書中傳授的仕人之重任,一個人若有了像趙白石這樣的信仰與執念,想要做出一番大事并非難事。只是,他生錯了時間!
趙白石一身才華,有勇有謀,膽識非凡,但是方正的他也許不適合這個污濁的泥潭,深陷其中的他為愛人卻也沒有另一條路可選。所以當他做出改變之后,以他的才能也飛黃騰達,官至陜甘總督。之前的他不是做不了,而是不想做,所以,當他改變的時候,一切原來自己嗤之以鼻的事情都成了自己前進的墊腳石。
其實,我更喜歡變化后的趙白石。我覺得他是變了,因為他不是變得沒有節操了,而是變得聰明了!之前的他,不懂得變通,以致常常事與愿違。之后的他,能在官場中縱橫捭闔,用所謂的黨爭除去壞人,真真正正保護自己想要保護的人,同時還能使自己不受牽連。這種轉變不是自甘墮落,而是曲線救國。
我喜歡趙白石,因為他是錚錚男兒,用自己的方式為周瑩,為吳家洗雪沉冤。他不似沈星移那般見識卓著,處事冒進,他在這個紛繁的年代里,保護了自己想要保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