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只上了高一的課,而且是上了一遍的課。
上課流程很順暢了,也有同學會認真寫自己的特征,而且會寫的很長,都愿意去更好地認識自己。可是每一節課我都會拖堂,不是故意的,而是時間把控太不好。我認真想了想,兩個環節我用時過多,一個是導入,一個是分組。每次導入我總會忍不住說很多,或者熱身活動過長,總擔心自己的開始的不夠深入,這是不自信的一種表現,我要努力設計地更精巧才行。第二種就是分組時,我總找不到完美的分組方式,教室的座位是固定的,不能隨便動,沒一個班跟每一個班的座位排列也都不一致,甚至一個班每一回調座位都有可能變化。上課前都想好怎么排了,到個別班級時還是會有些手足無措或者安排過時,學生們也會大聲說:老師啊,快點兒吧,再分一會兒就要下課了。我強裝鎮定地說:稍等,快了。也有同學會提出分組建議,但有時候就來不及了,所以,我需要根據班級情況考慮幾個分組方案。比如按班級內已經分好的小組直接安排;中間五個人挨著的就前后一組,這樣離得會近些;雙數組橫著小組,單數豎著組小組……希望以后會減少課堂分組的時間。
最近我在反思教學模式這個問題,感覺每一個人跟每一個人的上課風格都不一樣。有的老師偏重跟學生一起解讀案例和心理輔導;有的側重分享;有的側重邏輯;我側重學生思考和活躍度。沒有誰更好,只要學生接受了,一節課有所思考和收獲便是最好的,我們可以將每位老師上課時特別好的點,融入自己的教學過程,比如側重解讀的老師,他對教材的理解能力就會很強,聽完他的說課,我們可以在上課時更從容。求同存異,在心理健康課上仍然存在,目前上心理健康課的老師不一定全部都是原先就是學心理的,或者教心理的,有可能是其他學科轉過來的老師,他們上心理課的特點多少就會帶原專業或者原學科的特點,但這或許并不是壞事,跨學科的結合會更有助于當下心理健康課多模式的探討,我在聽一位學語文的老師上心理課時就發現,文學素養的培養對心理健康也會產生奇妙的變化,比如她分享的繪本《我是----誰》同樣能達到讓學生思考自己當下和未來的效果,跟我們專業學心理健康然后分享繪本的思路會有些許不同,但結果也同樣讓人滿意,我就會考慮是不是我在設計其他主題時也能加入這樣的元素。
有一天傍晚,我在辦公室加班,隔壁心理老師在跟一個高三的女生聊天,我無意偷聽聊天內容的,但因為隔音效果不好,我還是聽到了學生這樣一句:他們都喜歡明星什么的,我就不喜歡,覺得沒什么意思,無聊。那位老師怎么回應的我是沒聽到的。但這句話讓我陷入了沉思,因為我的課堂活躍就活躍在我懂很多當下青少年的語言、思維和興趣愛好,甚至哪些明星很火,大多數人喜歡哪些人,更新換代了哪些人,哪些人又被考古重回大眾視野。因此我在課堂上舉例子,除了袁隆平、聶海勝之類的英雄人物,也會提及當下熱門話題和明星,這些是他們更感興趣的,也是我覺得熱點現象能引起共鳴的。每次反響都不錯,我也覺得跟學生關系近。但這句話讓我反思,這樣的課堂會不會讓學生認為我是一個膚淺的人,是一個喜歡八卦的人,會不會讓學生不喜歡我。除了反思,其實也有些難過,因為以前研究生期間,同課題組的一個男同學在后來跟我說:以前我認為你是一個只知道娛樂圈新聞的膚淺的人,沒想到你真的還挺有思想的,但光看你的朋友圈和你平時說的話,我真的覺得你就是腦袋空空的女生。兩件事情的穿插,加上這個學生又是我目前所教班級的學生,就讓我著實難過了好久。后來跟遠在新疆教心理健康的朋友聊天,我們隔段時間會打一兩個小時電話,討論討論最近的情況和教學問題或者案例,我就把我的困擾講給她聽,甚至包括最近的嚴打娛樂圈的話題,比如要不要有選秀或者娛樂的節目,我們一致認為需要,雖然結果一致,但理由不同,打算抽個時間好好想想寫下來這個思考。當她聽了我的困擾描述,告訴我:你的教學目前來看沒有什么問題,也沒有過度強調明星,這是難得的親切感。你這個問題讓我發現,大多數不喜歡同齡孩子喜歡的東西的學生,多多少少都有人際和其他方面的心理問題。我感慨于她的敏銳,也讓我心里的石頭落地,只要不過度強調明星,它的提及是輔助主要內容,也無可厚非,而且我一直在提倡和引導學生理智追星,我感覺不讓他們喜歡明星是不可能是,這是人的本性,以前的人也追星,只是方式不同,只要他們通過自己喜歡的人,感受到了正能量,并因此讓自己成為更好地人,喜歡明星又怎么樣呢?所以我釋然了些,也讓我在課堂上提及時會更慎重。要謝謝這位女生那天的話,也要抱歉一不小心聽到了她們的對話。
有一個暖心的小結局。同是所教班級的女生,她上周問我一個問題,由于時間關系沒能當面解答,我就拍下來問題打算好好給她回一封信。一直沒時間細看,當我因為那個女孩說的話困擾時,這位女孩寫到:我很喜歡劉偉臻老師,讓人感覺很親切。瞬間被暖到。下面的文字是我上課時所探討的內容,很認真地在記錄和思考。這讓我感受到了自己這門學科最直接的效果和成就感,只要大多數人在這個課堂受益,那這節課就是值得的。我為我是這個班的心理老師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