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彭縈發布在豆瓣上的書評,但鑒于其對拆書學習的深度理解,特收錄于此。
? ? 筆者題記:起始關注拆書幫,是由于這個浮躁的年代給自己帶來的讀書焦慮。什么書都是讀過就忘,每天的碎片信息大量的吸走自己的注意力,就像那只掰玉米的熊~新玉米到手就丟失了舊玉米。對于RIA拆書法抓住一個片段的深度學習方式,深感認同。但一直限于個人認知,對于將一個個片段閱讀組合成新的體系是自己重來沒意識到的事情。~彭瑩老師的文章啟發了懵懂的自己,我對于閱讀應該先“拆書”再自己的需要進行“組合”。
趙周老師的第一本書《這樣讀書就夠了》我認為是一本好書,但當時的確頗有疑慮:對一本書注重拆一部分的做法,對于知識框架不夠完整的人來說,很容易導致知識碎片化,在系統性方面有可能缺失。
系統化的問題其實應該從讀者的角度去看,拿著不能應用的“別人的框架”或系統性,還不如老老實實的點滴積累自己的可以用到的碎片知識,在不斷地應用過程中融合到讀者自己的原有知識框架。
在讀了《拆出你的溝通力I》和《拆出你的溝通力II》之后,我的這個疑慮打消了。
《這樣讀書就夠了》先介紹拆書的基本概念,學會“拆書”這個技能,把一本完整的書拆成碎片,而《拆出你的溝通力》則象主題閱讀一樣,把所拆的內容根據主題進行整合,化零為整。
在這里,拆出的片斷,就成了案例,而且也不局限于書,書中介紹的一些案例是視頻,如《一虎一席談》和某些電影的片斷,文字和影像合在一起,有更強的表現力。
書和微信公眾號也同時打通,這在平臺運作上來說,就有了無限可能性——可以想象,圍繞著公眾關心的很多主題,比如演講力、學習力等,都可以這樣拆,如此,拆書幫也就擁有了自己的生存模式和商業模式。
書中的應用案例示范,也都是微博微信網友提供,對于拆書家來說,書既是一個容器,可以使大家的拆書成果可視化,同時也是一個平臺,幫助樹立和推廣個人品牌,這會和每個人的表現相關,我對其中的應用案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雷宗揚 的分享,因為有數據有實例,很有說服力。
回到《拆出你的溝通力》本身,其實,說是書,不如說是工具,因為如果不做練習,只是閱讀,這個效果是打折的。閱讀、練習、創造好的應用案例、分享,這會是一個拆書家更好的成長之路。所以這本書不能保持干干凈凈的狀態,有心有力者自然會對書中的案例加上自己的情況,認真地練習,唯有如此,才能夠把知識拆為能力。
我是研究方法和模式的人,從拆書系列書籍和趙周老師的拆書幫運作中,我欣慰地看到一個很棒的知識社區在興起,這同時也會成為我的案例。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雖然沒有做練習,但特意在拆書幫的微信公眾號里看了幾部書中提到的視頻,也給我新的視點:知識是無限的,人有再強的學習力,也仍然有可能陷落在信息的海洋中,此時,別人的推薦和引領非常重要。在這本書里提到的一些書我也并沒有讀過,有些書對我來說也非常有用,已經把它們都加入想讀書單。
趙周老師的拆書法,充分考慮到成人學習的特點,所以有超乎一般書籍和方法的實用度。
在閱讀方面,《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整體感、《這樣讀書就夠了》和《拆出你的溝通力》這些書籍,同等重要,磨刀不誤砍柴工,在讀透這些書以后,對于自己的閱讀能力,應該會有大幅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