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對每一個孩子而言,是學校里具體的活動、成長的空間。大多數孩子的人生里,教室,承載著他們最重要的一段記憶。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充足的營養,不僅是食物,更是精神上的支持。他們需要在教室,獲得安全感、價值感,發展愛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獨立自主的意識與能力。
任何一種教育實踐,其背后都有一套自身的教育哲學和價值追求。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強調了課程與經驗的關系,強調了書本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必要性。這一理論,不但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也擴大了學生的認識范疇,同時影響了教育教學方法。 實用主義者都是行動導向教育(action-oriented education)的倡導者。因此,“從做中學”就是從行動中、從經驗中、從對話中學,也符合當下心理學、學習科學的最新研究結果——從做中學,讓孩子動手,促進了兒童手、眼、腦等的協調發展。從智力上來說,發展了兒童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從道德上來說,促進了學生的溝通、協調、組織和合作等社會能力,為未來的生活培養了良好的社會性習慣。 ?
也因此,學校,以“主題”為單位,開發“項目學習(project approach)”,通過個體的“獨學”到小組成員之間的研究討論,到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交流分享,相互合作,共同學習,來實現“做中學”的雙重價值:學習了重要的知識內容;發展了探究的技能和自我效能感,強化分享中獲得的價值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將給個體發展帶來終生的益處。
也因此,教室里,與大班全體教學或者獨立學習等模式相比,合作學習增加了學生參與教學的機會,增加了反饋、互動的機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互動式學習;變傳統的師生交流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多向交流。這種合作能夠促進學生學業成就和其他方面,如人際交往和學習態度等方面的作用和成果(Johnson&Johnson 1994b;Nastasi&Clements 1991;Slavin1995)。
01
課桌的擺放
傳統的秧田式課桌擺放,以及U型、“工”字型、半圓形、圓桌型、V字型等,體現了不同教室空間布局中的權力。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發布了《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學習意識與狀況比較研究》報告。報告顯示,中日韓三國給學生排座位均以“秧田式”為主,“秧田式”是全體學生面向教師而坐,橫成行、豎成列的方式,中國93.5%、日本98.3%、韓國93.9%基本全是如此。中國有1/4的班級有過按成績排座位,其次是按身高排座位。而美國則不同,教室里學生座位的排列形形色色。有的是全班學生圍成一個大圈坐;有的是一個班分成三四個小組,每組圍成一個小圈坐;也有的班從一年級起,就整整齊齊地排排坐。有的學校是學生固定教室,不同科目的老師都到他們的教室來上課;有的則是老師固定教室,上哪位老師的課學生就去哪位老師的教室。美國僅29.6%采用“秧田式”,18.2%圓圈式,8.7%馬蹄式,其余為其他方式。但無論什么情況,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活潑自由。
秧田式教室,顯然教師是知識的權威,便于控制教室的學生群體,控制教學環節。而U型、半圓形、圓桌型等,更容易塑造平等、尊重的文化氛圍,教師在組間巡走,更容易鼓勵學生發言、激發參與、及時反饋等。
班額不大的教室,我們可以盡可能根據需要,改變教室的空間布局,改變課桌的擺放形式,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
如果班額比較大,可以以“3+N”的形式,基于秧田式課桌擺放,來開展合作學習。
以3人為一小組,進行秧田式課桌擺放。
在某些僅需要2人之間的口頭交流、相互檢查作業、背誦等互動中,可以讓前后兩人兩兩互動,如英語學科,經常性的口語練習、單詞短語默背等;以導學單為任務要求的合作學習,則以正常的3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而需要更多深度研討、交流互動的學習,如物理、化學、生物等實驗課程,則前后2個3人小組,可以組成6人小組,進行組間研討、分享、展示等。
“3+N”的課桌擺放形式,不改變中國傳統課堂,教師能講會講的講授式教學的優勢,同時,能夠隨時根據學習內容、課型的要求,開展合作學習。
02
角色的安排
當小組或小組內的成員的成果或行為得到組內人員的認可時,小組之間才能產生真正的相互支持與鼓勵,產生富于積極情感的合作與互助。教師可以通過提前安排好角色,讓每個人在組間按角色、或任務等來工作,以此提高小組凝聚力。
——按角色來安排,即教師提前分配不同的角色,如閱讀員、記錄員、展示員;或主講人、記錄人、時間控制人等。以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小組中的活動;
——按任務來安排,即教師提前分配小組人員的任務,如報告、表演、模擬、或口頭陳述等任務,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分;
——按主題來安排,即教師提前設計不同的主題,讓小組選擇一個主題,讓每個小組成員負責完成主題任務的不同部分,并進行交流、研討、展示等。
確保每一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都認真投入、積極參與,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教師積累經驗,認真計劃并及時調整個人和小組的責任要求。明確按小組積分的同時,也按個人的表現計分。
03
文化對創造的影響
教室里的合作學習,降低了教師的知識權威,改變了教師的傳統“講”者的角色,更強調教師的組織、管理與領導能力,強化了教室文化中“平等”、“尊重”的底色。
文化,對整個人類來說文化是人的創造物,對于特定時間和空間的人而言,文化則是主要體現為既有的生存和發展框架。教室文化,其實質就是學生、教師基于心理、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及行為,相互選擇、磨合,最后確定下來的一種學習生活的方式。教室里的合作學習,隨著互聯網的進入,更需要從“創造”這一價值去思考,如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教室“文化”的實踐創新。
互聯網的出現,為學習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增加了學習機會和學習的便捷性,教師的“知識”權威性降低,但反而更強化了教師作為“改革性的知識分子”的形象,更需要教師促進真實的學習的各種嘗試,這種嘗試包括,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四季主題的學習、基于能力的學習、基于批判性的反思學習等,是為了更好地為學生創造豐富、具有操作性、更接近真實世界的體驗。
為此,教師要勇于挑戰自己,創設新的學習環境,發展學生的社交技能、解釋的技能、評價的技能、領導的技能等。
——社交技能。積極的傾聽、概括總結、將別人的觀點融入自己的觀點中;肯定他人、包容差異……教師要教會學生總體、提問、表達不同意見時的各種詞匯、句式,更要鼓勵學生體會、觀察不同語音語調及身體語言帶給他人的不同感受。
——解釋技能。這項技能對于學生的學業知識發展極為關鍵。合作學習中,可以鼓勵每一個學生練習如何說明問題、任務的具體要求、分解糞污步驟以及需要達成的目標等,包括鼓勵學生描述自己的理解和不理解部分,并主動向他人請教。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學會總結、歸納、提煉觀點或問題。思維導圖,始終是一種不錯的工具。
——評價技能。須知,學生的自我概念多半是在與“重要他人”(如親人、朋友,老師和同學)的交往中通過“鏡像自我”而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教師在課堂,引導學生從依賴外界評價到學會客觀評價自己,是與“傳道授業解惑”同等重要的事情。教師要在教室的合作學習中,教導學生學會用客觀評價的詞匯,觀察、記錄、給予他人積極的反饋。教師可以嘗試確立標準,如英語的朗讀評價,教師可以確立:Clear\Correct\Fluent\Beautiful等標準,也可以允許小組間討論確立標準,來幫助學生自我評價和對他人進行客觀評價。
——領導技能。必要的領導技能包括主動示范、計劃、熱情和服務他人的意識。良好的社交技能能夠作為領導技能的有益補充。教師應該鼓勵角色輪換,讓更多學生有機會主動示范并獲得自信。領導技能并非所有學生都需要或者適應,但是教師應該謹慎預防,某些學生過分占據領導角色,減少了其它學生的發言、展示、提問等機會。
總而言之,讓學生在教室,時刻處于運動中、處于思考中,在學習中成長,變得更聰明,更人性。換句話說,經體驗得來的東西,會成為人自身不能割離的部分——一個成長了的人,仍然在成長。
結語:
蘇霍姆林斯基對青年教師說,“應當努力做到,使知識既是最終目的,又是獲得新知識的手段或工具。要使知識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中活起來,在急速發展的、經常不斷地精神財富的交流中活起來……”如此,教師為學生,在學習和取得更大的成績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需要通過合作學習,創造一種精神振奮的、生氣勃勃的“文化”,讓學生在平等、尊重、合作、互動中,獲得學習的滿足感、成就感,改變倦怠、喚醒、激發更高的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