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幸我還活著》——對于曾出現過極端想法的人,很難不被這個書名所吸引。沒有經歷過絕望的人,沒有辦法理解人為什么會絕望?明明人生那么美好!可是,絕望的恰恰是:人生那么美好,為什么不屬于我?
01 萬幸,她還活著
每次聚會,她都覺得特別緊張、尷尬和恐懼。別人以為她只是害羞,只有她自己知道這樣的尷尬并不只是陌生和別扭。置身人群中,害怕和焦慮會使她的身體都變得僵硬,一心只想逃跑。可是,她不敢逃,怕被別人發現自己的小心翼翼和焦慮,怕被取笑、被孤立。
不正常的焦慮(后被確診為:社交恐懼癥)嚴重影響了她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幾度想輕生。后來,為了遠離人群,她選擇和媽媽一起去做清潔工。萬幸,她沒有因此放棄自己,通過心理和藥物的雙重治療,她慢慢痊愈了。她,就是《萬幸我還活著》的作者金叡智。
金叡智的經歷不是個案,而是普遍的現象。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安和焦慮,如何正確面對并積極自救是必修的功課。
02 不做誰誰誰,只做自己
從小我們就被灌輸各種關于“優秀”的標準,例如:懂事、乖巧、成績好、會說話、能歌善舞…… 不管你是什么樣的個性,大人們總是鼓勵孩子合群、外向、積極表現自己,他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被迫做著各種迎合大人喜好的孩子,也許表面上若無其事,但心里早已被種下疾病的種子。一旦那些不正確的情緒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演變成嚴重的心理疾病。最常見的焦慮、抑郁、暴躁、恐懼都源于此。
遵循別人的標準,最好的結果就是成為第二個誰誰誰。而我們,生來就是原創,有自己的標識和特點,成為自己就是最了不起的事。勇敢地對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說“不”,保護自己怎么都不為過。
03 扔掉“病恥感”,重獲新生
身材上的不適我們很容易發現,但心理上的不適卻很難。哪怕發現自己的不對勁,大多數人也不敢說,因為害怕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因此,只能假裝自己沒事。
心理疾病和身體疾病一樣,只是疾病的一種,只要通過積極的治療,就能減輕或痊愈。可是,由于那些該死的“常識”限制,很多人把“心理疾病”和“精神病”劃上了等號。這些錯誤的認知,不但讓人們不敢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還常常會給患者造成二次傷害。
生病不可恥,無知才可恥。發現自己出現不正常的情緒時,不要恐慌更不要隱瞞,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在可控范圍內,可以通過自主學習來自我療愈,一旦超出了可控范圍,就積極尋找外界的幫助。
金叡智曾患重度社交焦慮障礙,《萬幸我還活著》是她的內心真實獨白,是一段治愈自我、重啟人生的成長故事。社交恐懼癥也許只是小部分人的煩惱,但是心理疾病卻是如今社會中的常見問題,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相似的經歷。不管如何,不要輕言放棄,活著,才有無限可能。
人生雖難,但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