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日月潭停留的那天,下著小雨,天色空濛,到了傍晚雨停了,天空反而明亮了許多。
暮色中,我和新文先生走出旅店,走過伊達邵小鎮,在棧橋上漫步。新文先生是一位待人親切的大姐,但我喜歡稱她為先生,一是因為她青年時曾是一位教師,說話辦事書生氣很濃,讓我尊敬;二是她性格率真,說話寫文章直言犀利,沒有女人的脂粉掩飾和小家子氣,用詞獨特傳神,讓人佩服喜歡。新文先生的文學情結和她的散文集《我信》,書名就透著一種男性特質的信仰,一篇篇如行云流水,信筆而來,隨心所至,激情滿懷,讓人讀起來竟有欲罷不能之感,這種閱讀體驗真是妙不可言。新文先生的文字不沉重,不艱澀,不故弄玄虛玩高深,還時不時會幽上一默,讓人忍俊不禁。所以漫步時我提到她作品中的一些經典語錄,我們便一同大笑,日月潭邊的船只也仿佛跟著顫抖。
上午在臺中縣參加了一個書友見面會,20幾位書迷和《我信》的粉絲們聞訊從臺灣各地趕來與新文先生會面,并設宴款待我們一行。他們中有專門介紹《我信》給書友會的洪先生,為招待我們跑前跑后,忙得滿身大汗,有臺中市霧峰區的區長林先生,送給我們飄著清香的稻米,還有專程從嘉義農場趕來的憨厚的農場主吳先生,送給我們個頭碩大的鮮桃。其他的書友們還給我們準備了許多小禮品,讓我們覺得跟著新文先生很是沾光,既收獲了精神也收獲了物質。書友會專門制作了一塊歡迎紙牌高舉著迎接我們,并高高興興地擁著《我信》的作者合影,讓我們大開眼界。歡迎午宴上,《我信》的讀者們熱烈討論讀后感,許多人能背出書中好玩的事和章節語句,七嘴八舌地爭著跟新文先生聊體會,記得有個男讀者說喜歡書中的《我姐》,一個女讀者說喜歡書中的《我哥》,可以感到新文先生的書打動了他們。期間,只提出一個意見,就是大陸印的圖書好多簡體字他們不認識,所以影響了更好的閱讀品味。
看著這些熱情的書友,那一刻覺得新文真幸福,作為一個日常寫字弄文的人,覺得這才是最大的成功,你的文字有人喜歡,寫出的書有人樂意看,而且在海峽對岸還擁有這么多知音,熱情地歡迎你,暢談你的作品,這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真實的思想認同。臺灣人對書籍的熱愛很純潔,沒有任何功利,真正是一種心靈的需求。我無比沉醉地看著這一幕因文字因書籍而交融相會的歡聚,由衷地崇拜新文先生,完全忘記了她的社會身份其實是一位省級行政領導,一位民主黨派的省部級高官,而文學只是她的業余愛好,卻被她愛得這么好!在后來她又相繼出版了《當信》《樂信》兩本散文集,從而形成了自成一格的信系列散文叢書,真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在這個浮躁、物欲的世界,文學、書籍、閱讀己變得稀有。幾天前央視的讀書節目還在討論兩本書,一本是《書店傳奇》,一本是《獨立書店,你好》,談到獨立書店的經營艱難,世界上有許多很有特色的書店都因銷售維艱而消亡了,這是一個閱讀嚴重缺失的時代。在中國,國民每天的閱讀時間不到15分鐘,中國人的年均閱讀量只有0.06本,不足一本書。還有一則報道,一個學校讓老師列出自己系統讀過的書目,結果每個人都列不出來,教書人不讀書,怎么教育人?相比之下,以色列是個注重閱讀的國家,年均閱讀量是每人16本。在那個飽受戰亂折磨、無家可歸甚至無國可依的國家,每4500個猶太人,就擁有一個圖書館,每6個人,就訂一份英文報紙,書店的燈光徹夜不熄,堅忍的猶太民族在拼命地汲取知識,發奮建設著自己民族的軟實力,這個民族是可敬的、無畏的,它的強大和富足正是建立在這種拼命和奮發精神之上。
當下社會,網絡和快餐文化造就了越來越多的“煎餅人”,人們滿足于獲取和展示一些淺薄而廣泛的信息和談資,鄙視學問,不愿意作專業化的深入的知識理論及學科研究,“煎餅人”的蔓延導致整個民族的泛淺薄化,這種國民狀態是令人憂慮的。
閱讀,對于個體的人來說姑且是一種愛好、一種修養,抑或是一種精神追求,而一個國家的閱讀則是民族強盛的載體,是這個民族精神和品性的貴族意識,是國家強大的希望所在。烏拉圭作家卡洛斯.M.多明蓋茲在他的《紙房子》中塑造了一個愛書狂人布勞爾,他的屋子里全是書,甚至占據了臥室和車庫,迫使他自己不得不住在閣樓里,后來,布勞爾在大西洋岸邊的沙丘上用珍本書給自己搭建了一座房子……“一個人一生都無法走完閱讀的歷程。”這句痛楚的名言,昭示出閱讀的艱辛、宏大和漫長。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我們都需要寧靜的閱讀和冷靜的思考,寧靜的閱讀使我們豐富,冷靜的思考使我們智慧。盡管現代社會有了第三第四第五媒體,閱讀走向多元,但我仍然對書,對紙介質情有獨鐘。因為只有書才能讓我們更加寧靜地閱讀,更加冷靜地思考。 新文先生也有同感,她說自己沒什么愛好,甚至連人人都喜歡的旅游她也沒興趣,最快樂的事就是閑暇時手捧一本好書,比看電腦屏幕感到享受。《我信》里有一張我十分喜歡的照片,就是年輕時的新文與年幼的兒子一同坐在床上,各自手捧一本書讀得津津有味,年輕的媽媽留著齊耳短發,清純安靜,兒子捧著本童話書,目光明亮像個小大人兒。我們動情地聊著這些與書有關的事,日月潭那天的夜晚便有了些亮色,影影曈曈的山、水、燈光和屋宇在生動中溢出徐徐暖意。我們相約在以后的日子里,爭取組織這樣的讀書會,讓有共同愛好的人在一起,享受讀書交流的群體生活方式,這是一種低成本,卻能給人帶來高回報的心靈享樂的“精神理財”。
而今,當我在家中的電腦上敲擊這篇文章時,新文先生正好給我發來一條文摘:“感動是人的一種財富,能被人感動 ,又能感動別人,是崇高而又幸福的。”是啊!能勾起我心中彌漫著感動的,是日月潭之夜那個令人無比縈懷的讀書之約,還有海峽那邊的讀書會。
(寫于2013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修改于2022年9月28日全國讀書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