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愛思唯爾旗下一本影響因子接近 6 的期刊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撤稿了一篇論文,而撤稿的原因竟是論文署名的 3 位作者表示自己壓根兒就沒參與過這篇文章,所以申請撤回。
這一奇葩撤稿事件,直接引起大量群眾圍觀,而當初那個偽造通訊作者郵箱地址的始作俑者至今也沒被找出來。
據小木蟲論壇的網友“天藍色的夢”爆料,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一位研究生利用網絡盜取別人的論文并發表。但署名的作者既沒有原作者,也沒有自己。而是直接白送給遠在千里外的武漢大學化學院的 3 位無辜路人......
順著網友提供的線索,不難找到這則奇聞的最初來源。
2007 年 11 月,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雜志在官網發布了一份聲明,撤稿了一篇題為 Ultra-Simple Synthesis of Ordered Mesoporous γ-Alumina: High Thermal Stability and Catalytic Activity 的論文。
根據聲明內容,事情原委大概是這樣的:
北大的這位同學利用某些高超的「黑客」手段,先是從同門師妹的電腦里偷取了一份論文草稿,接著又偽造作者身份,以武漢大學化學院一課題組的名義將這篇文章發表在 2007 年 9 月 4 日的 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雜志上。
整個過程悄無聲息,卻硬生生拉了 5 個人下水。
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僅僅 2 個月后,這篇嚴重涉嫌學術不端的論文就被雜志出版商發現并撤回了,事件的始作俑者也受到了北大的嚴厲懲罰。
為什么偷了別人的勞動果實還要胡亂發表?到底是圖啥?期刊的撤稿聲明對此并沒有詳細敘述,這也不免引起了圍觀群眾的各種猜測。
但由于年代久遠,事情的真相已經不得而知。
好在,事情發生后的第 2 年,論文原作者將這篇失而復得的文章重新整理一番,最終發表在了化學頂刊 JACS 上,有著 500 多次引用,這一充滿荒誕色彩的學術不端事件好歹有了個圓滿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