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47S解讀論語之Day 131
【原文】
17.21?宰我問①:“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②,期可已矣③。”子曰:“食夫稻④,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注釋】
①宰我:孔子學生,名予,字子我,魯國人。
②鉆燧(suì)改火:古代鉆木取火,所用木頭四季不同。春用榆柳,夏用棗杏和桑柘,秋用柞,冬用槐檀,一年輪一遍,叫改火。
③期(jī):一周年.
④夫(fú):那。
【翻譯】
宰我問:“父母死了,服喪三年,為期太久長了。君子三年不習禮,禮一定會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荒廢。舊谷已經吃完,新谷已經登場,取火用的燧木已經輪換了一遍,服喪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說:“喪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錦緞,對你來說心安嗎?”宰我說:“心安。”孔子說:“你心安,就那樣做吧!君子服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感到快樂,住在家里不覺得舒適安寧,所以不那樣做。現(xiàn)在你心安,就那樣去做吧!”
宰我出去了,孔子說:“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來三年后,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三年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宰予難道沒有從他父母那里得到過三年懷抱之愛嗎?”
【解讀]
子生三年,免于父母之懷,所以有三年喪期之說。服喪是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感恩,古時需服喪三年,但是現(xiàn)代社會變化太快,已沒有服喪三年之說,只要內心謹記父母之恩,把自己活好,便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道。
It is not till a child is three years old that it is allowed to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Nowadays Living yourself good is the best filial piety for the par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