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jīng)·靈樞經(jīng)·正義精講441
卷十·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4/6
原文:
黃帝曰:愿盡聞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臂手孫絡之居也,浮而緩,不能句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滿雷引,故時切痛。其著于陽明之經(jīng),則挾臍而居,飽食則益大,饑則益小。其著于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饑則安。其著于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于緩筋,飽食則安,饑則痛。其著于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fā)手則熱氣下于兩股,如湯沃之狀。其著于膂筋在腸后者,饑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其著于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干壅。此邪氣之從外入內,從上下也。
原文譯文對照:
~~~~~~~~~~
黃帝曰:愿盡聞其所由然。
黃帝說:我想聽您詳盡講解積聚病的成因。
岐伯曰: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
岐伯答道:附著于皮下淺表層之細小靜脈而形成的積聚病,其病理產(chǎn)物(血管內異常凝結)可以在脈管中來回上下地移動位置,
臂手孫絡之居也,浮而緩,不能句積而止之,
這是因為臂部和手部的淺表靜脈血管,其彈性十足,有足夠的舒張或松弛馳空間,故而無法令該處脈管中的積聚物被勾留稽止、固定于管道內的某處,
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
由于臂部和手部的靜脈,為手陽明大腸、手少陽三焦經(jīng)、手太陽小腸經(jīng),此三者皆通入腸道系統(tǒng)及相關網(wǎng)膜組織,所以臂手部靜脈內的病理性積聚物,會隨著靜脈血的流動而逐漸遷移到腸胃及網(wǎng)膜系統(tǒng)的靜脈網(wǎng)絡中;
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
若此時腸道內水分較多,則腸道之上皮組織會大力吸收水分,滲灌到腸壁毛細靜脈管中,并逐級匯入腸系膜上腔靜脈,再經(jīng)“門靜脈-肝門-肝毛細血管-肝靜脈-下腔靜脈-右心房-右房室口-右心室-肺動脈干-左右肺動脈-肺毛細血管-左右肺靜脈-左心房-左房室口-左心室-升主動脈-主動脈弓-胸主動脈-腎動脈-腎盂-輸尿管-膀胱-尿道”的過程,最終排出體外。在水分自腸道內匯入腸壁靜脈血管的過程中,若腸道靜脈血管內充斥病理性積聚物,腸壁吸收水分的速率就會降低,腸道內的冗余水分受腸道之傳送律動的擠壓,就會時不時產(chǎn)生鳴響——類似水流濯濯之音;
有寒則?,?滿雷引,故時切痛。
若此時腸道內因冷食、冷飲、腹部受風等原因而受寒,則腸道的吸收、傳送等生理功能就會進一步減弱,使腸內食物積而不下、滯脹于腸道,直到把腸道撐滿,此時腸內細菌依然不斷分解食物、產(chǎn)生氣體,卻由于腸道傳送力低下,而隨食物一道被梗阻于腸道內,廢氣越積越多,由于沒有出路而在腸道內亂竄,引起腸鳴如雷,并時而牽掣受梗阻之腸道,產(chǎn)生如受刀具切割之痛感。
其著于陽明之經(jīng),則挾臍而居,
附著于足陽明胃經(jīng)而形成的積聚病,其病理產(chǎn)物(血栓、息肉、囊腫、結節(jié)、腫瘤等)隨足陽明胃經(jīng)之循行而滯留于該經(jīng)胸腹壁主支之挾臍處,即滯留在橫平于肚臍的左右胃經(jīng)處,
飽食則益大,饑則益小。
飽餐后,腸胃內飲食格外充足,故其挾臍之病理積聚物受滿載食物之腸胃的頂擠而向外鼓出,在視感上就顯得比平時更為粗大;饑餓時,則腸胃空癟虛塌,故挾臍之積聚物因失去來自體內的支撐而回縮內收,在視感上就顯得比平時更為細小。
其著于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饑則安。
附著于胃結腸韌帶、十二指腸韌帶、肝胃韌帶而形成的積聚病,其病理產(chǎn)物有血管內異常凝結、結節(jié)、息肉、腫瘤等,如同足陽明胃經(jīng)挾臍處的積聚病,飽餐后,腸胃內飲食格外充足,故相關韌帶之病理積聚物受滿載食物之腸胃的擠壓而產(chǎn)生壓痛;饑餓時,則腸胃空癟虛塌,故相關韌帶之病理積聚物因不受頂擠而壓痛消失。
其著于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于緩筋,飽食則安,饑則痛。
附著于腸胃外之網(wǎng)膜系統(tǒng)而形成的積聚病,其病理產(chǎn)物有血管內異常凝結、結節(jié)、息肉、腫瘤等,當作痛時,會牽掣相關韌帶,飽餐后,腸胃內飲食格外充足,故網(wǎng)膜系統(tǒng)里因谷氣亦充足而氣血通利、通則安適;饑餓時,則腸胃空癟虛塌,故網(wǎng)膜系統(tǒng)內因谷氣虛少而氣血不通、不通則痛。
其著于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fā)手則熱氣下于兩股,如湯沃之狀。
附著于脊椎骨和脊髓系統(tǒng)的的積聚病,其病理產(chǎn)物有血管內異常凝結、結節(jié)、息肉、腫瘤等,以手揣摩患處,可感指下有應手之跳動;把手拿開,則患者可感一股熱氣從患處下向兩股(左右大腿)下行,就像以熱水澆注于足少陰腎經(jīng)之循行路線一樣。
其著于膂筋在腸后者,饑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
附著于脊椎骨兩旁、腸道后面的膂肉和筋腱之積聚病,其病理產(chǎn)物有血管內異常凝結、結節(jié)、息肉、腫瘤等,當饑餓時,腸道虛空,則積聚物得以凸顯、肉眼可見;當飽食后,腸道充滿,則積聚物受到隱蔽、無法從體表看見,且以手按壓也感知不到。
其著于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干壅。
附著于動脈系統(tǒng)的積聚病,其病理產(chǎn)物為血栓,可造成動脈栓塞、氣血不通,因而細胞之新陳代謝受阻,津液難以隨動脈血而輸布到全身各處遠心端,全身毛孔、五官七竅、下體二陰竅也都干澀,代謝廢物閉阻不通,比如說閉汗、閉尿、鼻塞不通、喉嚨痰盛、耵聹栓塞、便秘等。
此邪氣之從外入內,從上下也。
以上,就是隨反季虛風而來的病邪之氣,自外界(外)侵入人體(內)之后,自人體陽分(表)發(fā)展到人體陰分(里)、自人體上部(上)發(fā)展人體下部(下)的一般傳變過程,以及各傳變階段之病狀。
~~~~~~~~~~
老黃歷擇吉,2025.4.11
上一篇:靈樞經(jīng)正義精講440
下一篇:靈樞經(jīng)正義精講442
推薦:猴子森林1~121(靈樞經(jīng)正義精講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