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家長很迷茫,有時覺得孩子認知不夠,就想多花時間猛補認知。有時又覺得孩子思維不好,就想去針對普通孩子的機構上思維課。有時又感覺孩子語言太弱,希望有可以讓語言突飛猛進的辦法。
假如認知是積木,思維就是搭積木的規則和架構(規則,比如三角不能倒過來達到平面上,除非剛好搭出一個倒三角的位置給它等等。架構,比如搭個停車場、搭個房子等等)語言是什么呢,就是用什么樣的積木(塑料的還是木頭的?樂高積木還線性積木?),什么位置用什么顏色,需要些什么裝飾等。
所以,認知是基礎,是根本。思維是信息的運行方式,是統合信息的結果。語言則是表達方式,是最外在的,最后出現的東西。
針對上面家長的迷茫,我們知道答案就是:想要語言好,先要有認知和思維,就是腦子里有東西說。想要說得清,思維方式很關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邏輯思維是否清晰。想要說得多,光有散亂的認知也不行(會變成重復單詞短語,或者一味仿說無意義的話),還得靠思維去統合認知,才叫真的有東西說。
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也要三管齊下,學了認知內容,就要去思考起來,然后再用于表達。這點我們參考一下普通孩子在認知、思維和語言方面的成長過程就知道了,他們每天接觸很多東西,我們把認知灌輸進去,他們就不停去探索、搗鼓、觀察、思考,跟我們交流討論,表達相關的需求等等。他們就是這樣三管齊下的學習的。
當然,大量“三管齊下”的練習也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認為教的東西沒法即刻用來思考和口語表達,那就要好好想想教的東西是不是太架空了呢,是不是離實際生活太遠了呢?如果教的東西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與孩子息息相關的,怎么會用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