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說了讓人又愛又恨的青春期孩子,我再來聊聊關于孩子的話題。
其實孩子從小到大都挺折磨人的,永遠都是天使和魔鬼的合體。但靜下心來想想,好像我們小時候也是這個樣子的。我們做孩子的時候,也充滿著奇思妙想,身上也有一種來自生命本源的、純粹而又醇厚的生命力,讓我們好奇、興奮、無所畏懼,但就在長大之后,我們就把小時候的那個世界拋棄了。我們逐漸遺忘并且很難再去感知那種狀態。
所以,當我們開始養育自己孩子的時候,往往手足無措,尤其在面對孩子的搗蛋、不聽話,以及做事莫名其妙時,就對這種叫做“孩子”的生物不知怎么辦才好。
有一本書《孩子的宇宙》,就能幫助我們去更好的理解孩子的世界。這本書通過分析很多經典兒童文學和心理咨詢中的案例,給我們展現了不一樣的孩子的神奇世界。
《孩子的宇宙》作者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1928-2007)。他是日本第一個獲取榮格學派精神分析師資格的心理治療師,他以數學專業在京都大學畢業,卻念到教育學博士,曾去美國和瑞士留學,對日本的文學、教育等領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孩子的宇宙》這本書中,河合隼雄探討了孩子與自我、他人及世界的關系。
一、秘密與孩子的關系。
每個孩子長到八九歲之后,開始發生一些變化,他們不再像6歲之前那樣,天天圍著父母轉,離不開父母,而是開始逐漸獨立起來。這個時候,他們最明顯的標志是,或多或少開始持有一些秘密。
敏感的父母可能會發覺孩子有事瞞著自己,遲鈍的父母則可能什么都不會察覺,或察覺之后也覺得無關緊要。
這種秘密是什么呢?在孩子看來,事無大小,什么都可能成為秘密,比如他今天認識了一個新朋友,或者他和朋友在一起干了一件什么事,也可能是他偶然發現的什么事物。
擁有秘密,也就意味著“這件事只有我知道”,因而可以證明“我”這個存在的獨特性。秘密與“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密切相關,這就是它存在的意義。
自我同一性很奇特,它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心理概念。簡單來說,在這個時候,孩子萌發出自己的概念,自己的人格,他會認識到“我”不是你,也不是他,是不同于別人的獨一無二的我。這個我是不能依附于任何人存在的,如果把自己存在的基礎放到別人身上,比如把自己看成是父母的孩子,而不是單純的我,那么,要是父母失去或不搭理自己,自我同一性就會崩潰。
所以,只有我知道的秘密,不依賴于任何人存在的秘密,可以說是支撐自我同一性的最好事物。
有個故事《雷蒙娜和媽媽》,就是很好的例子。雷蒙娜是個7歲多的小女孩,她有一個姐姐,她從小都穿姐姐穿過的衣服,直到有一天她媽媽給她買了一件新睡衣。
因此,她開心地把睡衣穿在里面去了學校。結果這樣就很不舒服,她卻不肯脫,直到被老師發現不對勁。雷蒙娜無奈之下告訴了老師,在老師答應幫她保密后,把睡衣脫下來放到了課桌里。
但后來,雷蒙娜把睡衣忘在了學校,而剛巧那天老師因為別的事打電話找了她媽媽。于是,雷蒙娜以為老師揭穿了她,就爆發了,在家大吼大叫,甚至鬧著要離家出走。
當然,在爆發之前,她在家里因為母親與姐姐的互動,總感覺自己被忽略,長期以來為這個爆發,有過種種情緒上的醞釀。但在這件事上,矛盾的最高點來自于她以為秘密被戳破,因而感到老師的欺騙、背叛,以及內心世界的崩潰。
她把心愛的睡衣瞞過媽媽穿到學校,這就是一個秘密。這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對于小雷蒙娜來說,這就是只有她知道的秘密,這讓她確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但是,秘密也很矛盾,它的價值除了給孩子自我同一性之外,還需要通過與他人分享而增值。
所以,雷蒙娜需要把秘密分享給老師,并在分享之后覺得特別開心。因為保守秘密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情。把秘密向信任的人公開,就是秘密分享的過程,就像把壓在心里的石頭扔掉,會讓人感到無比暢快。
但在什么時候、對誰、怎樣公開自己的秘密,是極其重要的,如果這個秘密是痛苦的,那就更是如此了。
如果處理不好,孩子就會感受到很大的痛苦和悲傷,這也是雷蒙娜爆發的心理原因,當然雷蒙娜的秘密畢竟不是大事,所以這件事容易被撫慰。但孩子需要自己掌握秘密公開的主動權,由他自己決定,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有些秘密是難以言說的,孩子也很難表達,可能在大人看來,這個孩子就是哪里不太對,可又說不好發生了什么,怎么問也問不出來。比如孩子可能遭受到了性虐待,或身體暴力,變得不能信任大人的時候。(就像《少年的你》中的陳念,當然陳念的年齡已經很大了)
這個時候,大人能做的,就是要保證不對孩子的內心進行探索、測定或是分析,而是要對孩子心靈的細微動向做出敏感的反應,盡可能在他所展示的世界中和他共同呼吸,這是一種感受性和參與的姿態,可以讓孩子放松下來。
回到雷蒙娜的例子,當她爆發后,她媽媽是怎么做的呢?她媽媽只是冷靜地問她,“你什么時候出發?”隨后就開始一聲不響幫雷蒙娜整理行李。在整理行李的過程中,雷蒙娜感受到了媽媽的溫柔,已經不想離家出走,卻也不知道該怎么收回自己的怒氣。在整理好行李,她淚汪汪去拎卻怎么也拎不動之后,媽媽就一把抱過她,哭著說:沒有了親愛的雷蒙娜,媽媽沒法過下去。
就這樣,母女倆抱頭哭了一陣就重歸于好了。雷蒙娜也在短短時間內,深刻體驗到了對家人的憎與愛,獲得了心靈的飛速成長。這位媽媽的做法,就是順著孩子的感情流向,表達了愛和陪伴,在適當的機會逆轉了感情流向。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處理方式。
二、孩子和他人的關系
如果說圍繞秘密來成長的過程是孩子認識自己的過程,那么,孩子如何看待與他人的關系,就是孩子逐漸把目光從自身挪到他人身上的過程。
孩子和他人的關系,首先是與家人的關系。孩子與家人的關系最親密,卻也是最復雜的。家人對孩子有著最為重大的意義,任何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孩子內心卻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和分量。經過最親密的接觸,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體驗到否定、憎惡、憤怒和悲哀,更體驗到愛和溫暖,只有這樣,人的心靈才會走向成熟。
還是舉雷蒙娜的例子,雷蒙娜作為家中第二個孩子,吃穿用度往往都跟隨姐姐,這樣一來,她便覺得自己什么都是順帶,而且因為年幼,她做什么都沒可能比得上姐姐,所以她會覺得自己在這個家中毫無作用,是多余的。于是她才會萌發擁有秘密的想法,也才會覺得擁有自己的新衣服是特別高興的一件事。
而她也一直在努力確認自己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或者說想要爭取到這樣一個重要位置。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雷蒙娜會進行各種不經意的試探。譬如,拿自己和姐姐做比較,問父母對兩姐妹的評價等等。如果家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給出的答案并不讓她滿意,那孩子就會覺得遭受了挫折,會覺得憤怒、憎惡,所謂愛之深,恨之切,她有多愛家人,也就希望家人有多愛她,如果得不到就會生恨。
好在雷蒙娜的母親最終意識到了這一點,給出了完美的答案。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會成為家庭的變革者,他們會敏感地感知到家庭成員的關系變化,如果父母關系不和,孩子很容易感知到。有的孩子會正確表達,不知不覺就成了父母間溝通的橋梁,促成了關系的緩和。
可有的孩子也許只知道不對,卻無法做出正確表達,只能做些奇怪舉動。這時候如果家長中至少有一方發現了這個變化,隨之采取行動,就可能促成家庭的變革。這種變革,不一定是緩和家庭關系,也有可能是家長的一方醒悟到關系破裂無法挽回,而來一次徹底的了斷,這也是作為成人的一種成長。
但如果孩子在一個家庭中無論如何努力都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那他就會把這種希望轉移到外界環境中去。那些混入社會不良團體的失足青年,就是出于這種情況。他們急需要一種家庭的感覺,在自己真正的家里找不到,就在這種團體中聊以自慰。
孩子與異性的關系發展,也是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人在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侶之前,必須經歷各種與異性的關系。對于配偶的形象,人往往是以自己的父母為原型的。父母的形象有意無意地決定了未來配偶的形象,所以,女兒很可能找一個在某方面很像父親的老公,兒子也可能找一個很像母親的老婆。當然,有時候父母也會成為反面教材。
在比較敏感的青春期,孩子和異性的相處到了一個最微妙而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對異性會產生一種天然的向往,而對自己的性沖動又會覺得不安與恐懼。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詳細講過這方面內容,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總之,和孩子相處,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于家長來說,要完完全全懂得孩子的心幾乎不可能,但至少應該進行一些這樣的嘗試。
三、孩子對世界的思考
看起來孩子的世界很小,但實際上,孩子對世界,會有很深入的思考。
這種思考,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個是孩子與動物之間的微妙聯系。孩子與動物之間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交流,這是個龐大而復雜的問題,在很多心理療法過程中都會有大量的動物治療的案例。
可以說,動物無論出現在孩子的真實生活中,還是在夢境中,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比如,有的孩子會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動物身上,把它當作自己的分身,會以希望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它。
另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大部分都需要經歷一種類似穿過“隧道”的過程,就像昆蟲一樣,也要有一個“蛹化”的狀態,經歷過這個階段,他才會破繭而出,豁然開朗。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十歲上下,孩子會表現出莫名行為。
有的孩子在這個時期會幻想出一種動物陪伴自己,在想象中和動物玩耍,看起來經常神游天外,也可能突然性情大變,但也有可能外表看來變化不大。
總之,在成“蛹”這個時期,是人格發展的重要一步,經歷過這樣的階段后,人才能向前踏步。這時候,父母就要起到“蛹”的外殼的作用,去保護孩子不受外界強烈的刺激,守護孩子,耐心等待他破繭成蝶,取得新的發展。
有時候,孩子通過隧道的標志,就是他幻想動物的死亡,這象征了孩子和這一時期的告別,迎來人生新階段。
而對死亡的思考,正是孩子思考世界的第二個方面。可能有人會覺得孩子不會去思考死亡,事實上,盡管孩子未必會跟大人聊,但多少都會對死亡進行不同程度的思考。
這聽起來是個禁忌,然而每個人都會走向死亡的終點,孩子思考死亡其實也是對這個世界認知的一個過程之一。
我兒子就曾在5歲左右的一個晚上,想到媽媽會變老會死亡就開始哇哇大哭,直到他自己想出一個解決方法,造一個讓人不老不死的機器,才放心睡覺。我在一旁除了安慰他,也只能清清楚楚告訴他,誰都會死,但我們既然活著就要開開心心活。
這種情況下,父母不可以敷衍孩子,或是逃避這個問題,可以對此聊聊自己內心的想法,和孩子做一次深沉的心靈交流。通過對死亡的思考,孩子也會正視生命,思考活著的意義。
除此之外,孩子對世界的思考,還會表現為對時空進行一定的思考。因為想象力的強大,他們會產生一種超越時空的幻想,去到另外一個世界,很多童話故事就是以此為背景的,比如我之前講過的電影《納尼亞傳奇》。
這種超現實世界,也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支撐。所謂孩子的宇宙,在某一層面指的也是孩子幻想出來的超現實世界。孩子在這樣的世界中滋養著自己,用以抵抗現實中種種被約束的東西。但如果孩子過分沉浸于超現實世界,不想回到現實世界,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毀滅。
所以,在現實世界和超現實世界之間的通道是很重要的,這需要大人關注到孩子的內心,在某一時刻找到能觸動孩子心靈深處的事物,從而打開這條通道,讓孩子回到現實世界。
有個一年級小朋友,他在家里很正常,但一到學校就封閉自己絕不說話。如果教師對此采取嘲笑或忽視的態度,同學會效仿,孩子的心靈就會受到傷害。
但幸好他遇到了一位溫暖的老師,讓孩子最終開口說話。轉折發生在一次烏龜事件上。
班里有個小朋友帶來一只烏龜,放在教室里飼養。老師發現不說話的小朋友很喜歡烏龜,于是提議大家一起照顧它,圍繞烏龜經常跟這個小朋友說話,當然他還是不說話,只是偶爾有些點頭搖頭的反應。可有一天,烏龜突然不見了,這個小朋友就大哭了起來,并且哭著說烏龜不見了。從此他就開始說話了。
在這個案例當中,烏龜就充當了通道的作用,老師很了不起地發現了這一點,然后讓孩子感受到大家對烏龜的愛,從而打開了心扉。
這就是裝在孩子小小腦袋里對世界的思考,他們不像大人的世界,都圍繞工作和生活的現實,而是會充滿奇幻和靈性,在誰也不知道的世界中呼吸。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不盡相同,他們心中的宇宙,也許廣闊無邊,也許風輕云淡,作為大人很難一探究竟。但毫無疑問,每個孩子的成長,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這些過程。
因此,當孩子做一些莫名其妙的、無法讓人理解的舉動時,我們做大人的,千萬不可以嘲笑、責備他們,也不能忽視他們。當然也不要太焦急,如果一味地去打探原因,有可能適得其反,給孩子造成更大壓力。而應該采取溫柔的溝通,或者只是靜靜等待和觀察,等待他們在恰當的時機用語言或行動表達出來,跨出自我成長的一步。
從毛毛蟲到成繭和蛻變,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難以言喻的苦痛。成長是一個并不容易的過程。
如果說孩子擁有一個廣闊而精彩的世界,那么,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大人也可以跟著孩子打開自己的內心,找回住在心里的那個小人,和孩子一起成長,陪伴孩子破繭成蝶,和他一起綻放出更加美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