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還挺期盼過年的,過年時候有新衣服,過年有壓歲錢,過年有好吃的,過年犯錯誤不會被懲罰。漸漸大了以后,過年已經沒什么期待,尤其是現在,吃什么穿什么不是過年也一樣可以選擇好的,反倒過年要求各種拜年,各種走親訪友,各種人情往來,越長大越不幸福,因為需求太容易滿足。
再回想過年,留下的更多的是父母多年保持給我的儀式感。過年一定會買新衣服,從我記事起,任何一個過年,無論錢多錢少,父母一定會給我買一套新衣服,父母自己也會置辦一套新衣服。
三十晚上做蛋餃。過年吃蛋餃似乎是一種地方習俗,把雞蛋打碎拌勻,做好肉餡待用,找一個鐵質的大勺子,用煤爐控制好火候。舀一小勺雞蛋放入大鐵勺,刺啦一聲,讓雞蛋在大鐵勺中轉動均勻,靜止幾秒鐘,一張雞蛋皮就做好。放入適量肉餡,用小勺子起皮,兩邊對折壓好,一只蛋餃就成功了。接著用一塊豬皮擦拭大鐵勺,下一個蛋餃就不會粘鍋。這項活動成為我過年的必須項目,直道家從農村搬入城市,沒有了煤爐,也丟失了做蛋餃的傳統。
三十晚上貼門對,放鞭炮,看春晚,守歲。三十的中午幾乎是湊合湊合吃一頓飯,因為晚上會豐盛無比,即使可能只有一家三口。桌上一定會有一條燒了不能吃的魚,一碗青菜豆腐和若干腌制的咸貨。這一天父母會從早上忙到晚上,等晚飯準備差不多的時候。我會和爸爸一起貼春聯,貼春聯用的漿糊是自己用面粉熬制的。首先把過去一年被風吹雨淋已經掉色破敗不堪的對聯揭下來,擦干凈門,沾上漿糊,立馬把新對聯貼上,門頭會貼上一張一張的春喜。貼完對聯就會開始放鞭炮,然后開始給祖宗燒紙錢,接著開始準備吃飯。看著家家戶戶紅紅火火的對聯,到處都是一派喜氣洋洋的氣氛。晚上的固定項目,是和爸爸一起圍坐沙發,準備好各種小吃,看春晚,等候十二點的鐘聲。隨著中央電視臺春晚倒計時的開始,爸爸會準備放鞭炮,新的一年正式開始。接著外面一遍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一直會延續到年初一的早上。小的時候,偶爾還會讓爸爸幫我放煙花,或者爸爸放煙花,我負責看。
年初一的早上,家里延續的規矩是,這一天的早上家中爸爸一定先起床,開門,準備早飯。起床之后,我一定會被強制要求吃一兩片糕片,表示新年步步高。早飯一般是前幾天準備好的水餃,預示財富。然后穿好新衣服,去外公家拜年拿壓歲錢。
過年從小到大三十年,隨著長大搬遷和改革,很多習俗已經漸漸的簡化甚至被禁止,但是那些曾經稱之為儀式感的活動還會一直留在腦海中。希望等明年小檸檬出生以后,也可以延續給他更多的儀式感。
例如,買新衣服,和爸爸一起貼對聯,家里準備過年必有的菜,給長輩磕頭拿紅包,去一個值得記憶的地方參觀。。。每一件事每一年必做一次,那就是滿滿的儀式感,也是一段值得回味的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