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小Q,見字如面~
至今依然記得女兒剛出生的時候,我也是母愛泛濫,總想把最好的都給她。我想所有的媽媽應該都是這樣的。總想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給孩子,孩子受一點委屈,自己也跟著難受,然而,這樣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愛孩子的一個誤區——溺愛。
01 溺愛,愛的到底是孩子還是自己
帶娃的這一年,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
老人或者年輕人,把自己所有的愛都投注到孩子身上。只要孩子看上什么玩具,即使貴的離譜,她都會毫不猶豫地給孩子買。
反思孩子愛吃的、想吃的,二話不說就給孩子買來。滿足于,孩子享受新玩具和美食帶來的快樂中。
可是,這樣真的是對孩子好,是愛孩子嗎?
事實上,孩子在0~2歲,最缺的是安全感,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讓他們得到最初的安全感;
2~4歲,孩子開始主動探索世界和自己,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故事書、看有趣的動畫片,開始給孩子立規矩;
5~7歲,孩子心理需要表揚、鼓勵、尊重、信任。
13~15歲,是我們所能給予孩子的最后一次補充心理營養的黃金年,我們應該試著接納他、尊重他、重視他......
關注孩子真正的需求,給予他所處的年齡段最需要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愛
02 溺愛,讓孩子肆無忌憚
愛孩子,天經地義,但對孩子的愛失衡了,就會釀成苦果,甚至惡果。
夢鴿和李雙江生下李天一后,夢鴿對李天一愛到了極點,無論他的任何要求都滿足,即使犯了錯,也會幫他擦屁股。
在最后一次犯錯后,夢鴿再也保護不了他。最終,李天一被判10年有期徒刑。
我也曾在小區看到被所有人嫌棄的小男孩,在奶奶和媽媽的庇護下,肆無忌憚地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欺負別的小朋友。
溺愛,只能讓孩子和媽媽在最開始感受到幸福,可這種幸福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會隨著孩子壞性格的養成而逐漸變成災難。
溺愛,讓孩子變得沒有道德、沒有法律意識,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讓孩子心里沒有斷奶,成為“媽寶男”......
03 過度保護和干涉,阻礙孩子成長
很早之前看到這樣一個事情:
70歲的媽媽孩子照顧40歲的兒子。
從兒子很小的時候,就對兒子各種照顧,覺得沒有自己,兒子的生活過得很不好。以至于,后來兒子戀愛了,她依然要求兒媳要做到,
“ 跟我一樣對兒子”
“男女分工不同,女的就應該做賢妻良母”
“完全沒有自我,全部付出給兒子”
......
在她的“盡心”照顧下,兒子至今未婚,并產生了“恐婚”。
這位媽媽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事實上已經傷害了自己的孩子。
因為有這樣的媽媽,孩子永遠沒法長大,無論做了什么,從來都得不到媽媽的夸贊。
生活中,把所有經歷都投入在孩子身上的媽媽有很多,這不僅影響了孩子的獨立,還妨礙了他們正確三觀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
不妨試試以下幾點:
認識和擺正自己的位置
不以愛的名義控制一切
相信孩子的能力
該受的挫折也不能免
對孩子“扶著走”,不走極端
04 切忌親子關系凌駕于夫妻關系之上
自古“女主內,男主外”的生活模式,媽媽總是將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而冷落的丈夫,親子關系凌駕于夫妻關系之上。
在現代社會卻是非常危險的,妨礙家庭的和諧。
將親子關系擺在第一位,等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媽媽的戀子情節會導致孩子的小家庭夫妻關系不和,還會導致婆媳關系不和諧。
愛默生說,“所謂幸福的家庭不是在物質上的豐富,乃是充滿愛、了解和適應新環境能力的家庭”。
05 對孩子的不合理說不
有的媽媽為了哄孩子開心,孩子想要什么就給什么,即使不合理的要求,也從來不說“不”。導致孩子極易養成自私的性格,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想要超出媽媽所能負擔的能力范圍的東西,如果媽媽不給,就會憎恨媽媽。
一位13歲的少年,因向母親索要400塊錢,被母親拒絕后,竟將母親殺害。
一位32歲男子,為騙取巨額保險金,毒殺親生父母。
......
諸如此類的事件很多。
因此,對孩子的拒絕要從小開始,長大后,于事無補。
0~2歲,拒絕要干脆
在孩子小的時候,對他說“不”,能讓孩子從心里明白“自己不是什么都可以做,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從而慢慢接受“不”,并產生“自己的行為受到約束”的初步認知。
2~4歲,冷處理
孩子在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時,本能地以哭鬧的方式來發泄。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明辨是非后,哭鬧的情況會有所改善。
而作為媽媽,只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對待,堅決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將“無理”掐斷在孩子幼小時期,孩子才不至于越來越無理取鬧。
4歲以上,耐心講道理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拒絕就是拒絕,不要隨意更改,不要以自己心情的好壞來確定拒絕還是滿足孩子。
不要把愛孩子和無條件答應孩子的所有要求等同起來。
06 結語
戒溺愛
寵孩子,但不慣孩子
/End.
感謝你的閱讀,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在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