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孝歌》的詩句,讓我久久回味,短短幾句話,道出了母愛的無私,說出了母愛的偉大,說出了母愛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慈母,一個神圣而美譽的稱呼,這個稱慰只屬于善良溫和的母親。
家鄉有句俗語“三歲看到大,七歲看到老”意思就是:三歲可知人長大了以后的發展,七歲可知人老了以后如何。 其意義指人的思想、作風、習慣等,從小就要加強培養,不可養成不良的作風和習慣。
離不開的媽媽
在閑聊時,總是聽見孩子的媽媽們在抱怨,孩子怎么坐不住不聽話,孩子三歲了還是沒有分開睡,孩子五歲了還得天天的追著問飯,當有人問起她們,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睡覺,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吃飯,她們只是一味的強調孩子太小,放手了不放心,不安心,不舒心,不寬心。
甚至有的媽媽,為了孩子不惜放棄自己多年打拼的事業,不惜隔斷十年寒窗取得的名利,不惜摒棄從小跟到大的朋友圈,因為有了孩子,媽媽一切想法都沒了,心中留下的只有孩子,離不開,放不下,成了在多數年輕媽媽的話題和心病。慈母愛,愛幼雛,愛子心無盡。
長不大的孩子
從呱呱墜地那天起,就確定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媽媽是孩子心中的支撐,鬧了媽媽哄,困了媽媽陪,餓了媽媽管,有了媽媽就有了一切。半歲時,要媽媽天天摟著,總愛睡在媽媽的懷里,只要媽媽一動立即“哭聲震天”,白天壓麻了媽媽的胳膊,晚上挑戰媽媽的神經。八個月了,要斷奶了,孩子就是不依,沒奶也要鉆在媽媽的懷里,就是三伏天也是不離不棄,媽媽到哪孩子到哪,想自由沒門。
兩歲了,媽媽想把孩子丟給奶奶,去找個工作,把自己年輕的激情再一次尋找回來,想都沒想,只要一離開視線,孩子就上躥下跳。三歲了,孩子睡覺也要擠在爸爸媽媽中間,怎么勸也不會回到自己的小床,因為從出生就習慣了和媽媽睡在一起的時光,習以為常,孩子依賴這樣成長。
留不住的歲月
生兒育女,也許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就是在這放開二孩的時代,由于生活的壓力,機會也不是很多,所以說,陪伴寶寶的歲月,會稍縱即逝,容不得閃失,容不得懈怠。養兒育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年輕的媽媽從花季少女華麗轉身,初為人母,難免有這樣和那樣的不適,身上掉下來的肉,哪個不是 “捧著怕掉了,含著怕化了”,但是為了孩子的將來,做為媽媽一定要有理有據,適可而止。
只有慢慢的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內心漸漸的強大,才會給孩子一個有力的支撐。孩子在天天長大,媽媽的內心也要跟著成長,陪伴的過程,就是疏理和成長的節奏,每位母親和孩子都必須經歷這樣的磨合,成長、蛻變、歸正、前行。
尋求中的真理
0至3歲是早教的黃金時期,也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間段,通常說的三歲定終身,說的就是寶寶性格的形成,是由三歲以前的各種影響和接受的事物確定的。寶寶2歲,才開始有“我”這個概念,發現媽媽和他是兩個人。寶寶3歲,就到了心理學所說的“俄狄甫斯期”,從戀父戀母期,開始向外拓展,孩子接觸外界的意識增強。
此時是媽媽與孩子分離的最佳年齡,媽媽必須以積極的心態,正確引導孩子向外探索,接觸新的人、事、物,不要懷有“心有千千結,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如果此時媽媽內心糾結撕裂,很痛苦,孩子就會本能的捕捉到這些感受,依然偎依在媽媽的身邊,把本應當放開的“心靈之窗”,永遠的關閉。母子連心,相互依靠,這股能量糾纏越久,越難以割舍,孩子就失去了獨立的機會。
媽媽的心態決定孩子的未來,只有把握最好時機,給孩子提供最佳的狀態,就會使孩子打好人生啟蒙的基礎,路有千條,事有萬種,媽媽正確的選擇來自于良好的心態.
筆者后記:我的孩子三歲了,我自己老感覺離不開他,通過不斷的學習,我茅塞頓開,明白了一個道理,關愛不等于溺愛,放手不等于放任,給孩子最好的呵護,不如給孩子最好的時機,為了孩子的未來,我不再糾結,調整好心態,為我們的明天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