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就有一個想法,給孩子找一個集旅游、學習、體驗為一體的戶外活動課程,但在周圍查找、打聽了一下,沒找到中意的活動。
輔導班最多,但“只學不旅”,基本是校內(nèi)課程的延伸,注重課程輔導或?qū)W習。想想孩子已經(jīng)一假期在學校學習,放假了,還要在炎熱的天氣中,繼續(xù)“圈”在四堵墻內(nèi)補習那些本來淺顯的小學功課,實在沒有多少必要,而且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厭學。
有的活動是“只旅不學”。舉辦方組織孩子們到附近旅游景點、紅色革命基地或者博物館等地方看一看,缺乏多元課程的學習和動腦動手的體驗活動。孩子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了一些景點,而缺乏深刻的認知。這樣的活動,其實父母只要有時間,也可以做到。
一
前幾天,在北京中學聽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王定華司長做報告,談到了教育部發(fā)文推進“研學旅行”這一活動,我心頭一亮,哦,這就是我所理想的暑期活動。
希望孩子能參加一個集深度學習、動手體驗、旅游參觀的研學旅行課程,在學中玩,在玩中學,綜合培養(yǎng)孩子的認知、道德、情感、身體、藝術(shù)等能力。
今天中午,與朋友聊天時,我說,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我們就自己辦一個吧。
選擇在一個山明水秀的鄉(xiāng)村,有山有水有樹。
一個鄉(xiāng)村小院,潔凈、雅致,有書有茶有魚有花,最好還能有小兔子、小鳥。
帶上一些孩子(不要太多)穿越一篇篇適合他們的經(jīng)典繪本、童話、童謠,讓這些經(jīng)典的故事刻寫到生命中:
在《犟龜》中領(lǐng)悟“只要上路,就能遇到慶典”的道理;在《活了一萬次的貓》中參悟“真正的愛,真正的生命,不需要重復,一次即夠”的深意;在《丑小鴨》中理解“每一個都是丑小鴨,但都有成為白天鵝的可能”。
在《猜猜我有多愛你》中感受愛和安全;在《好餓好餓的毛毛蟲》中激發(fā)愿望與夢想;在《小黑魚》中尋找成長的榜樣;在《月亮狗》中學會與人交往的道理;在《不知道我是誰》中,認識自我,理解“我是誰”。
或者圍坐在一起,拍著小手,誦讀這些童謠:
大蜻蜓,綠眼睛,
一對眼睛亮晶晶,
飛一飛,停一停,
飛來飛去捉蚊蠅。
小鴨子,一身黃,
扁扁嘴巴紅腳掌。
嘎嘎嘎嘎高聲唱,
一搖一擺下池塘
二
學習累了?
就在院子里蕩蕩秋千,在伙伴們的搖動下,體驗過山車的快樂;
或者爬到池塘邊看看那些紅色、黑色的小魚,它們也是神奇的生命哦?如果幸運的話,還會看到笨拙而敏感的小烏龜呢,或者看看院子里那些一簇簇、一團團五顏六色的鮮花,感受自然的奧秘。
在繪畫課程里,我們并不強調(diào)繪畫的技法,不單純追求“好看”,而是注重孩子思想情感的表達,注重孩子的幻想和創(chuàng)造力,讓孩子通過繪畫表達自我,體驗快樂,激發(fā)信心。而且,繪畫課程與閱讀課程要打通,孩子們要畫出故事,畫出生活,并能講給其他孩子聽。
準確地說,這就是我們的讀寫繪課程。
畫完畫,講完故事,快到午飯時,開始我們的廚藝課程。孩子們與大人一起包餃子,一起做披薩,理解爸爸媽媽做飯的不容易,鍛煉了小手的靈活,而且品嘗到自己親手做的飯菜,別提是多么可口了。
午飯后,稍事休息,喝點水。我們就要去體驗好玩的陶藝課程了。孩子們與陶藝老師一起“玩泥巴”,感受泥與火的神奇。你可以用小手捏塑出透著個性、姿態(tài)多樣的小動物、小娃娃;也可以用手指、手掌感受拉坯機的轉(zhuǎn)速,親手將泥巴變成圓潤的器胚。
三
午后的樹蔭下,孩子們與從美國回來的老師學習純正的英語,唱兒歌,做游戲,對話交流,體驗英語的魅力。
沐浴著夕陽的霞光,孩子們可以到附近的小溪邊,山坡上,戲水、爬山,摘點野花,或者還可以吟誦一些山水詩歌,感受古人是如何的醉情山水。玩耍后,還會組織孩子收集垃圾,培養(yǎng)保護環(huán)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而父母們呢?可以給孩子拍照,也可以組織一個育兒沙龍,喝點咖啡,圍坐在古色古香的實木桌四周,一起聊一聊教育學、心理學、哲學,分享家庭教育的心得與經(jīng)驗。
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搖椅上,看著遠山發(fā)呆。在快的時代里,感受慢的生活。
四
有了這個想法,我就發(fā)在微信朋友圈中,下午到鄉(xiāng)村小院實地考察了一番。
沒想到,朋友們非常關(guān)注,還只是個預想,報名就快過半了。
哈!看來還非得弄成不可。亞歷山大!
其實,課程還可以更多地暢想,比如野炊,野營,兒童電影,織染,木工等等。
就是要讓課程有趣、豐富,就是要讓孩子們在玩耍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在穿越課程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參與體驗,從而在智力、道德、情感、交往等各方面得到完善與提高。
這樣的課程,你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