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廣告界牛人”的葉茂中,于2022年1月13日因癌癥在上海去世,年僅54歲。葉茂中是中國著名營銷策劃專家和品牌管理專家。
他所策劃撰寫的廣告“地球人都知道”“男人就應該對自己狠一點”“30歲的人60歲的心臟,60歲的人30歲的心臟”等,都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流行語。
他的英年早逝,令廣告營銷行業深感惋惜。近年來因癌癥去世的名人還有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李詠,著名播音員羅京等等。當然,癌癥并不是獨寵這些精英人士,它是全球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01 引言
癌癥導致死亡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癌癥引起身體器官衰竭;二是過度治療導致身體抵抗力變差;三是心理恐懼導致病情惡化。
中國科學院鐘南山院士曾經在談及情緒與癌癥的關系時,表明約有三分之一的癌癥患者是被癌癥“嚇死”的。
害怕癌癥,是人之常情。大多數癌癥的治療仍然是醫學沒有攻克的難關;多數癌癥患者的晚期階段,幾乎沒有治愈的可能,且預后較差。
患者的心理狀態,很大程度導致癌癥的產生,影響癌癥的發展。那么,通過心理的治療和疏導,能治愈癌癥嗎?心理療法在治療癌癥的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著名心理學家、意象對話療法的創始人朱建軍在《藥樹》一書中說:生病之處,必有解藥。因看見而感動,因愛而療愈。
《藥樹》是由頡騰文化策劃,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重磅心理治療小說,講述了身患絕癥的都市女白領陳樹在瀕臨死亡時,接受意象對話治療的那段跌宕動魄、險中求生的心靈奇旅。
02 生病是情緒的郁結
美國學者庫伯勒·羅斯把晚期癌癥病人的心理活動分為五個階段:否認期,憤怒期,協議期,絕望期,接受期。
在病情診斷之初,很多人會否認自己生病了,不相信檢查結果;接下來就開始憤怒,抱怨命運的不公平;發泄一段時間后,同意開始治療;治療效果不佳的人慢慢失去信心,甚至絕望。
《藥樹》中的女主角陳樹,正處于絕望期。她的未婚夫夏靖之深愛著她,經常來醫院陪伴她,明知道她已經時日不多,但堅持要跟她舉行婚禮。
可是,陳樹盼望著這一場婚禮的背后,是怎樣的心理呢?結婚真的可以讓她開心嗎?
盡管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家人們對她極盡寬容和愛護,但是她心里卻有不安,亦有不甘。
在她二十幾年的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母親“重男輕女”,對她要求非常高,弟弟卻是無比溺愛。而她也一直服從,拼命地學習和工作,努力賺錢來供弟弟出國留學。
她怨恨母親的不公平,不滿愛人與女同事的交往,不喜歡弟弟的不學無術,這一股股怨氣又被她強行壓抑在心底,形成了一個個糾纏不清的結。
她對婚禮的期待,是對自己未來的幻想,又像是要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03 死亡是為自己而活著
通常,人們對于癌癥患者的關心和關愛,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隱瞞真相,回避死亡;二是盡量滿足病人的所有要求;三是一味地鼓勵他們。
這三個方面都是家人和朋友希望病人能夠堅強地戰勝病魔,頑強地生活下去。
但是,他們卻忽略了病人心里面最真實的情緒和想法。那些情緒和想法,是生病的原因,也是疾病治療過程中的障礙。
心理咨詢師海音在引導陳樹進行意象對話時,有一個場景是讓陳樹的子人格小桿看向窗外荒地的野草:這草在每個冬天都會枯死,但是到了春天又會再生。雖然死亡是不可戰勝的,但是,連死亡也無法戰勝生命。
海音并不強迫陳樹要往好的方面去想,也不盲目地鼓勵她樹立要活下去的信念,只是引導她認真去對待自己的內心,讓她明白想活還是想死,都是在于自己;死亡,也是生命的一段旅程,是為自己而活著。
陳樹在一次次與自己的意象對話中,悟出了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只要活著,有些事情就逃避不了,需要自己去面對。于是她開始嘗試著對媽媽說出自己的心里話。
這就是心理咨詢治療的核心奧秘,讓病人在懷疑、懦弱、破壞以及死亡的每一個陰影下,找到它們的對立面,用信任、勇氣、和解及新生來接納過往和現在,重構未來。
04 因看見而感動,因愛而療愈
意象對話療法,是引導人的意識,去看清楚自己內心的真實影像。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所看到的人和物,以及景色,都是自己內心的真實反應。我們需要的是遵從內心,理清這些意象背后的原因,找到解藥。
當你看到自己樂觀的子人格時,會為她的積極向上而感動;當你看到自己悲觀的子人格時,會為她的自卑放棄而傷感。
因為看到自己的內心,也從意象中看到了母親的行為根源,陳樹理解了母親對她的苛責,其實是一種愛,母親不希望她被人看輕,重走自己的路。陳樹對童年的種種經歷,母親“重男輕女”的做法給她留下的創傷釋然了。
她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沖母親發脾氣,以表示自己的不滿。但是,母女之間的隔閡反而消除了。
在生病之前,她只是一味地順從母親,并且把自己修煉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職場女白領。在生病之后,她會想著怎樣接受母親、弟弟和未婚夫在情感上的補償。但這些都沒能真正觸動她的內心。
在現實與心靈雙重空間里發生的種種事件的交疊、碰撞中,陳樹逐漸挖出愛恨情仇背后隱藏的心理真相,以及深藏于心底的、讓自己喪失生命活力的“獻祭”“死亡”“戀父”等情結。
她意識到,之前愿意舉行婚禮的真正想法,是覺得自己終于可以給周圍的人一個交待,也就是為別人而活著,讓周圍的人不再愧疚,而于自己,實際上是想放棄。
在這段意象對話的心理治療過程中,陳樹日益了靠近真實的自己,對生的希望也隨之復蘇。
就如《藥樹》的封底上所寫的:或許,這世界從不是沒有懷疑,正是因為有了懷疑,才有了堅定。從不是沒有恨,正是因為有了恨,才有了愛。從不是沒有病,正是因為有了病,才有了藥,才有了治愈和新生。
05 結語
中國有句古話:心病還需心藥醫。癌癥歸根到底與心緒有關,因此,對癌癥的治療也應該是醫心為上。
《藥樹》的作者朱建軍作為國內頂級心理治療師、意象對話療法創始人,首次將自己30多年積累的心理治療思路和訣竅,完整而巧妙地呈現在這部小說中。
其核心價值就在于,幫助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深度挖掘和探索自己的內心,獲得深刻的啟迪,讓自己的心智成長,讓我們在看別人故事的同時,療愈自己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