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夸具體不夸全部
總是籠統地表揚孩子,比如“你真棒”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也許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飯,媽媽與其興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
不如告訴他“謝謝你幫媽媽端飯,媽媽很開心”。
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
并且知道今后應該怎么做,如何努力。
比如孩子看完書后,自己把書放回原處擺放整齊。
如果你只是說:“你今天表現得不錯。”
表揚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為孩子不明白“不錯”指什么。
如果你說:“你自己把書收拾這么整齊,我真高興!”
下次孩子就會更用心做好這件事。
表揚孩子的常用句式有兩種,
一種是以“我”開頭,強調家長的滿意與欣賞,
比如:“我很高興,因為你自己修好了玩具。”
一種是以“你”開頭,強調孩子的努力與進步,
比如“你真棒!因為你按時上床睡覺了。”
2、夸努力不夸聰明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用“聰明”來定義,結果只能是讓孩子覺得好成績是與聰明劃等號的,
一方面他會變得“自負”而非“自信”,
另一方面,他們面對挑戰會采取回避,因為不想出現與“聰明”不相符的結果。
美國的研究人員讓幼兒園孩子解決了一些難題,然后,
對一半的孩子說:“答對8道題,你們很聰明。”
對另一半說:“答對8道題,你們很努力。”
接著給他們兩種任務選擇:一種是可能出一些差錯,但最終能學到新東西的任務;
另一種是有把握能夠做得非常好,但是學不到新東西的任務。
結果2/3被夸聰明的孩子選擇容易完成的;
被夸努力的孩子90%選擇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3、夸事實不夸人格
“好孩子”這樣的話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邊。
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孩子總被施加過多的褒獎,對他反而是種壓力。
成年人也一樣,當別人總是給總是給你夸獎,開始會沾沾自喜,
但慢慢地你就會感覺到壓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機會。
如果家長的稱贊總是“言過其實”,孩子也會有壓力,覺得自己不配這樣的贊美。
他們便會在以后承擔不起任何的批評,或出現錯誤的時候失去耐心,自暴自棄。
教你四招,夸獎孩子的小技巧
1、留心孩子的努力
為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具體”、“夸努力”,
家長首先要對孩子做事情的整個過程有所了解。
當你在總結孩子成績的時候,不妨詳詳細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描述出來。
“畫的真好!”
這樣的夸獎,孩子不知道被表揚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從而他們不清楚今后努力的方向。
因此,我們可以這么說,“我喜歡你畫畫時拿筆的姿勢,還有顏色的搭配,很吸引人眼球。”
這樣孩子就知道了他具體做的出色的地方,
然后他就會去想如何讓自己在畫畫這件事上做出更多亮點,愉快自信的笑容便立刻會洋溢在孩子的臉上。
2、夸孩子別嫌“啰嗦”
仔細分析一下,很多家長們對待表揚的態度的確是隨便了一些,甚至有點心不在焉、張嘴就來。
當孩子表現好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真棒”、“好孩子”,看起來既省事又符合鼓勵為主的教育精神,其實這樣的表揚多了,對孩子毫無意義。
所以當了解了“夸具體”原則時,很多家長開始很難適應,不知道除此之外還能說些什么。
很簡單,就是盡量“啰嗦”,
可以說他相比之前的進步,
可以說他努力的過程媽媽都看在眼里,
也可以說他做的這么好真是讓媽媽出乎意料,感到驚喜等等……
3、把夸獎當做“預防”
夸獎不僅僅是事后對孩子的肯定,有時候在預見到孩子將對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觸時,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揚來打預防針,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
演員宋丹丹說,有一次兒子巴圖生病,我對小阿姨說:“我發現巴圖和別的小孩兒不一樣,別的小孩兒吃藥都哭,可他從來不哭,他不怕吃藥。這一點他和別的小孩兒真的不同。”
然后我把中藥端給他,他捧著碗,燒得紅紅的小臉一副緊張的表情,閉著眼睛一口氣就把藥喝下去了,我們大家都贊不絕口。
從那次起,多么苦的藥他都不怕。
4、語言+非語言效果更棒
表揚孩子時,不要光用語言,還要記得多配合非語言表達,這樣會讓孩子有更深刻的感受。
比如,距離孩子近一些,身體前傾,溫柔含笑地看著孩子的眼睛。
直接的注視能表示你的鄭重其事,讓孩子感到自己的行為意義重大。
而近距離和身體前傾、微笑都能夠更好地感染到孩子,讓他感受到你內心的喜悅與欣賞。
包括親昵的肢體接觸動作,比如擁抱、摸摸腦袋、
拍拍肩膀、摸摸臉蛋等,都能強化表揚的效果。
因為孩子除了感受到你的表揚,還能感受到更多地被爸爸媽媽珍愛,從而強化內在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