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還是講講兒時的記憶
記不得我是什么時候自覺不自覺地把陽桃叫獼猴桃了。反正,我嗲嗲婆婆(就是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從來都是把獼猴桃叫“陽桃”。
我的出生地叫“倒開門”。“倒開門”在那些年代也是個“大屋場”,典型的土家族干欄式建筑,標準的巴山蜀水撮箕口格局。
屋后頭有幾樹陽桃。有的纏繞在板栗樹上,有的獨立于叢林之間。春天陽桃藤發出紅色的嫩芽,很快就長出毛茸茸的綠葉,開出淡黃色的花,結出毛茸茸的果。
每到這時,少年的興趣就來了。我們每天圍著陽桃藤轉悠,偶爾摘一個咬開,酸唧唧的還帶著澀味。食之太酸,丟之可惜,就順手埋進土里,以為會像洋芋一樣生長。
還是大人們有辦法。他們搬了梯子,拿著剪刀,把一顆顆陽桃摘回來,放在木缸里,上面覆蓋著陽桃樹葉,然后,告訴我們,等幾天,陽桃就“趴”了,再吃。
婆婆最喜歡我們這些個孫娃兒。只等我們放學回去,她就從缸里趕趴的軟的捏出一“升子”(80后出生的人:就是過去量糧食的木制工具,形狀如斗,每升1.5公斤)陽桃,剝了皮,將綠瑩瑩的綠心陽桃遞給我們一個個的吃。那種酸甜醇香的味道,是今天的“獼猴桃”或者“奇異果”無法比擬的。
所以,今天市場上的獼猴桃我都不屑一顧。除了最近上市的紅心陽桃。
后來,父親母親自己立了新屋,我們一家子就從“倒開門”分出去了。雖然只有孤零零的一間新瓦屋,僅僅是新,就讓我們幼小的心靈歡騰。
更令我們歡騰的是,新屋前前后后的山上有數不清的野陽桃。有的結果,有的是“日白佬”只開花不結果。年年不愁陽桃吃,年年陽桃吃不完,那也是很“開森”的。
特別是新屋的附近,有一樹形狀如今天市場上賣的中華獼猴桃那般大小且光滑無毛的野陽桃,長在巖坎腳下,碩果累累,味道也是杠杠的,大美了我們的童年。至今只要回到故鄉,我們都要去看看那樹陽桃。只可惜時間不就意思,基本上再也沒有嘗到它的美味。
接著,吃不到家鄉的野陽桃,就來點科普
中國是野生獼猴桃分布最多的國家,我的家鄉就是證據。
一百多年前,我們今天大街小巷堆著賣的獼猴桃還是山間野果。野果有毛,人們不敢吃,后來他們看到獼猴在吃,于是普大喜奔,把這種酸甜可口狀如獼猴的毛毛果命名為獼猴桃。
獼猴桃是一個很早出現在史料中,而很晚出現在市場上的水果。這么好的水果,我們的祖先居然讓給了猿猴?這只能說舊中國的自然科學太不給力了。
最后,大發感慨
千萬年的野生陽桃,短短幾十年,就像孫猴子一樣的從綠心變到黃心再到變紅心,名稱也從陽桃變到獼猴桃再變到奇異果。
科技的進步,觀念的革新,體制的改革都作用到了小小的獼猴桃上。
個中的酸甜苦辣,也是夠得玩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