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悉的十二生肖源遠流長,最早在睡虎地秦簡中就有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對應的相關記載。如今,生肖已成為中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敦煌壁畫中有豐富的動物形象,與十二生肖對應者為數(shù)不少。《敦煌十二生肖》一書就選取其中十二種動物形象,按子鼠到亥豬的順序排列,分十二章,分別介紹一種生肖,帶讀者領略了敦煌壁畫中的傳統(tǒng)生肖文化,別有意趣。
書中側重的大體是民俗。通過追根溯源,我們對這些耳熟能詳?shù)纳び衷黾恿嗽S多了解。譬如開篇的鼠,書中引清人筆記《夢園叢說》中“吻尖,其尾長,其聲若數(shù)錢然,故名。”按此說法,“鼠”通“數(shù)”。再如引明人說法“鼠,耗蟲也”,原來老鼠的別稱“耗子”源自于此。在介紹馬時,從《禮記》中的“馬政”講起,還介紹了《山海經》中對天馬的描述。通過對相關典籍中對這些動物的記載,書中較為全面地展現(xiàn)了民間習俗中對這些動物的認知。
書中的介紹也改變了我們的一些固有思維。我們習慣中認為老鼠是有害之物,但原來民俗中也有將老鼠視為祥瑞的,譬如很多古書中認為白鼠是長壽的祥瑞,還有民俗因為老鼠有囤積之好,將老鼠視為富足的象征。敦煌壁畫中還繪有吐寶鼠,能口吐珍寶。
書中還有古代生活的記錄。譬如在牛的章節(jié)中,記錄了中國古代曾廣泛使用牛車。莫高窟第61窟中就有一輛豪華牛車的畫面。隨著后來馬車的普及,這樣的畫面在中國已經較為少見,但在日本中古時期卻很常見。《源氏物語》《平家物語》等故事繪卷中都有貴人乘坐華麗牛車的畫面。還好有這些壁畫,保留了對中國古代牛車的記憶。
由于敦煌與佛教的淵源,書中很多壁畫都與佛教故事有關,帶有異域色彩。像莫高窟的藥師經變就表現(xiàn)了“九橫死”的內容,第301窟則表現(xiàn)了薩埵太子以身飼虎的故事,第36窟表現(xiàn)了龍王禮佛,等等。比較有趣的是,榆林窟第3窟的壁畫中,有一副僧人禮拜的畫面,身后有一個猴相僧人也雙手合十,還有一匹白馬,與《西游記》的情節(jié)頗為相似,但這幅畫繪制于西夏時期,比《西游記》成書早約300年。不知這是否是西游故事流變過程的產物。
在文字以外,書中呈現(xiàn)了許多風格各異的敦煌壁畫,有些寫實,有些抽象,增加了閱讀的樂趣,也讓讀者感受到敦煌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