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通史跋語
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午后,陽光和暖如春。睡了午覺起來,去民政巷肖家淘書,挑舊書的李胡已經在那兒紙堆上扒著了,無書可要。二人從師院門口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路上徑往西去,折而向南,路邊村人開的菜圃里碩菜青蔥碧綠。至紙廠,無書可要,二人又到趙家。我上到紙堆上,見一個編織袋里像有書。于是一手提了袋口,一手一本本拿出來翻看,要的放在一堆兒。李胡見了立在旁邊,彎了腰眼巴巴的看著。有高校教材世界通史,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又見一黑色磚頭一樣厚的書,缺少了護封,書脊上有清代通史四個隸書大字,是卷上。然后又掏出來一冊,是卷中。心中想,有卷上卷中,一定有卷下,而編織袋里的書掏完了,卻不見卷下。心里隱隱有一種淡淡的失望,可惜了,這套書不全啊。一看書后面的版權頁,有中華民國十六年九月初版,國難后二十一年一版,二十四年二版的字樣,心中驚喜,是民國版書呀。也不及細細端詳,把淘的書裝在一個編織袋里稱稱,十多公斤,掃碼付款走了。歸時又到肖家兒看看。回到家里,很累,挺床上看手機頭條上的帖子。
一月一日,從紙廠淘書歸家,把昨天下午在趙家淘的舊書擦擦粘粘。翻開清代通史,見書名頁用鋼筆豎寫有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劉振業,59.8.20購于沈陽舊書店的文字。下面鈐有河南省南陽地區群眾藝術館圖書資料室長方形紅色印章,還有一個方形劉振業私人印章。從書名頁文字和印章推測,可能是劉振業在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讀書時,在沈陽舊書店購買了這兩巨冊精裝清代通史,注明了書主上學的學校、專業,購書的時間、地點,并鄭重的鈐上自己的姓名章。還仔細的讀過,因為目錄、正文的字里行間有劃線,批注。后來捐給南陽地區群眾藝術館圖書資料室了,于是南陽地區群眾藝術館圖書資料室加蓋了公章。再后來,不知何故,書流散出來,到了廢品站。有人把其他的書淘走了,這兩冊書和剩余的書又裝在編織袋里,我又挑了,歸入綠竹齋里。從此,這兩冊書有家了,再也不會在江湖上漂泊了。
我在翻閱時發現,書脊有的地方開裂了,用漿糊細心的粘了。書頁上還有一些霉點和灰塵,輕輕的用抹布拂去,書里散發著一股陳舊的灰塵味和霉味。由此可證,這兩冊書保存不善。書流轉了幾人之手,又為何到了群藝館,是因何買到廢品站的,經歷過怎樣的遭際和坎坷?不得而知。缺失的一冊是何時何地何因散失的,更是渺無音訊。書和人一樣,走著走著就走散了,好好的孿生三胞胎,走散了一個,只剩殘缺不全的兄弟倆兒了。丟失的一冊去了何方,到了何人之手,是妥為珍藏在書櫥之中.是漫不經心的信手棄之屋角,概無所知。還是像這兩冊書一樣被賣到了廢品站,又沒有遇到癡迷于書的書呆子老楊一樣的人,隨著廢紙進了造紙廠,化為紙漿,托生到另一個世界去了,終不得知。
書猶如人,人有命運遭際,書也有命運遭際。所幸的是這兩冊書到了老楊的藏書室綠竹齋,得以有寄身之所。就好像久在江湖流浪的旅人,終于回到了故鄉,回到了家里,不會在異鄉櫛風沐雨了,也不會在四方漂泊了。
用手輕輕的摩挲著厚厚兩巨冊黑色的封面,凝視著飽經滄桑的書,心里充滿了憐惜,充滿了殘缺不全的遺憾。人生誰會沒有遺憾呢,更不要說一套書了。于是,在孔網上搜了此書的卷下,欲購一冊以成全璧。補配的書雖不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就算是個義結金蘭的拜把子兄弟也好吧。惟愿從此以后,三兄弟相親相愛,永不分離,終日聚首于綠竹齋中,為齋主楊連山所珍藏。雖然也是暫時棲身于此,聊以暫避風雨霜雪。如果能得更多人的珍愛,此書有幸矣。? ??斗十千記于一月一日下午十四中綠竹齋? 一月十五日上午打字畢
附記?? 寫罷此文,在孔網上搜卷下,以配補成全套。見一賣主說,當時只出版了卷上、卷中,未出版卷下。那么二冊都是一套了。因為文中祈望配補成全套的愿望在建國后也出版成五冊一套,愿望也實現了。故并不修改文中丟失一冊遺憾之意的文字了,呵呵呵呵呵。????? ????????????????????????????????????紅香圃于一日晚又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