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是原始初民對宇宙和世界的解釋。
“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這是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神話的界定。
神話往往奇異詭譎、荒誕不經,但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仍然給予我們無限的驚喜和啟示。創作神話的人,一定想要在荒誕奇詭的情節之外寄托一種力量,諸如探索未知、認識宇宙和自然的力量,挑戰自然和權威的力量,與命運抗爭的力量……
神話也是敘事文學的開端,是歷史紀事的肇始,更是人文精神之所寄。每當追溯文化淵源,我們總是無法回避對神話的閱讀。重讀,可能會給予當下新的啟發,挖掘出新的線索與靈感,從而為我們繼續前行賦能。
神話不是中國獨有的,相較于希臘神話所形成的龐大譜系,中國神話少而散。《山海經》記錄了最古早的神話,有人稱之為神話小說,里面描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上古世界,空間和時間都不同于我們現在對華夏大地的認知,它的視角可能是全世界的,涵蓋整個地球,甚至超越地球,達至宇宙洪荒。
魯迅先生說:“中國并無含有神話的大著作;其零星的神話,現在也沒有集錄為專書的。我們要尋求,只可從古書上得到一點,而這古書最重要的,便推《山海經》。”
《山海經》約成書于西周、東周春秋戰國之交或戰國時期至漢代初期,作者不詳,與《易經》《黃帝內經》并稱為上古三大奇書。明代文人胡應麟稱其為:“古語怪之祖。”
《山海經》中記載了大量神話,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刑天爭帝、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我們都讀到過魯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阿長與〈山海經〉》篇,他對《山海經》念念不忘,無頭的刑天、九頭蛇、人面獸這些繪畫使他印象深刻,《山海經》也算是魯迅童年時期的繪本了。
《紅樓夢》以女媧煉石補天的故事為引子,勾連出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一塊被棄用的石頭因凡心偶熾去紅塵之中富貴場、溫柔鄉歷劫的故事。
明代畫卷《山海百靈圖卷》,題作“唐胡瓌蕃獸圖”,以《山海經》為素材,描繪了很多神異怪獸,畫卷現藏于華盛頓的賽克勒美術館。
神話從古至今給了人們無數的創作靈感。
接下來,我們會著重選幾篇《山海經》里的神話來鑒賞和解讀。
---The End---
文章系原創,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海棠文藝”(haitangw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