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仁兄(微信公眾號“腦仁兄”,ID:sugarQA)
德川家康緩緩閉上了眼睛,肩膀劇烈抖動。還有什么能比親手殺了自己的兒子,更能折磨一位老父親的心?
但織田信長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信康切腹已成定局。在家康看來,年少為人質時的玩伴吉法師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以天下人自居的右府大人。
既然是天下人,就容不得一切大名肆意妄為。年輕氣盛的信康時命不濟,撞上了命運的刀口。
信康就完全無辜嗎?因小和尚出言頂撞,便在光天化日下將其拴在馬尾活活拖死,這是事實;斷定妻子德姬身邊的小侍從搬弄是非,暴怒之下將其刺死甚至用劍搗碎嘴巴,也是事實。
除了震驚,恐怕沒有更貼切的詞來形容家康接到兒子罪狀的第一反應。子不教,父之過。當孩子做出不可彌補之事自己卻一無所知,僅這一條就足以把父母打入痛苦自責的深淵。
同樣的震驚還出現在數百年后中國的一個家庭。父母眼中乖巧得甚至有些懦弱的大學生兒子,竟然在晚上開車撞到人后殘忍將對方刺死。從此彈琴的手,變成了一雙殺人的手。
父母在接受采訪時哽咽難言,稱也是在法庭上和媒體口中,才重新認識了兒子。自責是因家庭教育太過嚴厲,導致了兒子心理的畸形。
德川家康在下達驅逐命令時,也在自責。殘忍、暴躁、懇切、好學,究竟哪一個才是真實的信康?是什么造就了信康分裂的人格?悲劇的締造者是自己嗎?
家庭角色的沖突
在年輕的信康眼中,父親是高大的存在。自 6 歲便離開生母於大,作為人質先被送到織田氏,再到今川氏,寄人籬下而不改其志。
終于二十多歲得以平安返回岡崎城,在亂世中一步步成為了駿河、遠江、三河之主,只是父親最終開創日本兩百多年和平的江戶幕府時代,信康卻看不到了。
本來父親該成為兒子的表率,激勵信康也成為優秀的大將。事實上,信康也非常喜歡向父親討教兵法,并養成了每日勤練射箭的習慣。
但父親和母親充當的家庭角色的沖突,卻在信康性格上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德川家康在今川氏為質時為了自保,接受今川義元的賜婚,與義元的外甥女筑山成婚卻感情不合;后來今川氏被家康發小織田信長滅了,筑山自然與信長不共戴天。但命運是多么荒誕呢?德川、織田兩家為結秦晉之好,信長的女兒德姬嫁給了家康與筑山生的長子信康。
“你的父親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這是少年信康從母親處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
筑山哀嘆自己作為女人的命運,不僅時常遷怒于下人和家臣,在兒子面前也抱怨不斷,以期獲得兒子立場的支持,以及情感的站隊。
這勢必在年幼的信康心里造成困惑,父親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被感情撕扯,孩子便容易形成乖戾的性格,以及對親密關系的不信任。如果感覺到關系的不可調和性,就容易粗暴地對待人事物,不求達到平衡的結果。
一旦對均衡不報期望,就意味著不用顧忌給對方造成的傷害,便容易自以為是。特別當被賦予了權利或地位時,更是如此。
這也是信康性格沖動的根源。
現代家庭中也不乏很多關系不和睦或者對孩子教育理念大相徑庭的夫妻。家庭角色的沖突,讓孩子對經營和諧關系缺乏耐心和經驗。
當然孩子也不會試圖謀求與父母關系的平衡,勉強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只會讓性格在壓抑下更夸張地反彈。
如果從小身處的就是和諧一統的家庭又如何呢?
盡管年幼便為人質,德川家康卻能感受到來自父親、母親、祖母的愛,以及家臣對自己的忠心和期望。他有經營和諧關系的意向和信任。這使得家康更容易站在對方的角度,去體諒對方的情感,不斷修正自己。
在十一歲還在織田氏做人質的時候,家康想養一只鷹而不得,只能養一只伯勞鳥。家臣兒子看見了,直言的一句話卻惹惱了家康,于是家康拳頭相向。
當時家康的祖母給家臣道歉,家臣卻為家康說話,“不愧是清康公之后,發起火來毫不客氣,不加掩飾。”
這卻讓家康慚愧反思,與家臣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從此,他修正自己,不管再急,不能發怒于家臣。這也讓他和家臣始終上下一心。
可貴的提點
當自省精神,遇上高人的點撥,便讓人如沐春風。雪齋禪師,就是家康成長中的高人。
雪齋禪師對德川家康的提點,可堪稱現代家庭教育的典范。
有這樣一堂課。雪齋禪師問少年家康,在溫飽、兵器、信任三者中必須舍棄一樣,你選哪項?
家康毫不猶豫地說,兵器,這也暗和了雪齋禪師的心意,由此看出雖生逢亂世,家康卻非好戰之人。
但在溫飽與信任二者中選擇時,家康仍然選擇了溫飽,這可能與他自己幼年餓過肚子的經歷有關,覺得無食便無法生存。
雪齋禪師知道空洞的道理并沒有影響人的力量,也想聽聽家康的想法,于是循循善誘。
他又詢問了家康一件事情,在食物來的時候與另外兩個小伙伴是如何分的?
家康說,最開始是讓年幼的一位先吃,但另一位卻一定要等到家康吃了他才會吃。后來年幼的一位也不先吃了,都等家康吃了他們才吃。
這樣的行為蘊含什么樣的道理嗎?雪齋禪師說了一番發人深省的話:最開始,年幼一點的立刻去吃,因為他怕食物被你吃完就沒有了;另一位卻知道你絕不會吃光所有食物,所以堅持你先吃;后來年幼一點的也不先吃了,這不是效仿,而是他發現,即使沉默不語,你和另一位也絕不會獨吞。這都是出于信任啊。如果沒有信任,可能只有一個人吃飽了另兩個人都餓肚子;但因為有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三個人都能夠解決掉饑餓。
德川家康的母親於大也是眼光長遠之人,在很多事情處理上的看法與家康不謀而合,甚至還能起到提點的作用。
信康卻沒有那么幸運,他的母親筑山夫人缺乏大局觀,陷入狹隘的自我感受中不能自拔,信康也缺乏正確的指點,以致走入歧途。
但指點一定要有契機,而且可貴,才能達到效果。有太多的現代父母,不是做可貴的提點,而是事無巨細的干預。
他們不會通過孩子能夠理解的情景,讓孩子領悟;而是直接推送經驗,說你必須學會分享,你要懂得信任。
缺失了成長路上的可貴提點,孩子會變得平庸;失去了性格上的均衡,孩子的悲劇因子便埋下了,剩下的只是時間的審判。
反思時刻
如果說有什么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那不外兩點:
1、平衡的性格。便能夠與世間萬物形成有機體,自發獲取更新自己的養分;
2、可貴的提點。提升孩子精神境界,它自會作用于行為。
腦仁兄(ID:sugarQ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處和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