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張司令
親愛的老師、朋友們:
大家晚上好!很高興在這個特別的夜晚又跟大家歡聚在一起,聊一聊我們共同熱愛的話題。
第一部分 緣何稱之為曼妙
1、為什么寫?有發心。
前面說過,寫作是書寫者與世界發生的一場盛大遇見。它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既直接又溫婉的獨特表達。通過文字,能夠讓讀者們看到書寫者的態度和人生思考。
那寫作的第一個要義,就得是該清楚、準確地表達出寫作者的內心。這就倒逼出一個問題,你清楚自己這一篇要寫的是什么嗎?你寫這一篇最原始的動機和沖動是什么?是因為一個事件的什么點打動了你?還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質、或者特別遭遇讓你心靈產生過悸動?或者是通過一個故事引發出了什么思考并且具有一定代表性想拋出來引發一些觸動和討論?當然,我這只是舉例說明,是說寫作前的一個思考點,這也是這趟寫作之旅的出發點。
向自己的心靈深處去鉆?問自己,為什么會寫?為什么會寫這一篇而不是那一篇?這是我每次提筆之前,都要問自己的話。
還是以我自己為例。
目前我寫出來的故事里,有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記錄一個人(一代人或者是一個特定人群),她的人生經歷讓我深受觸動;有的是想記錄一些真實過往和那時的不容易,也是想記錄那些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時代印記。這是和時光賽跑的一種心靈較量,生怕再不記錄,那些人和他們的故事就會湮滅在歷史的長河里。
總結一下就是我想表達的第一個點:要有發心,這是出發前的第一點準備。
2、寫的是什么?明確主體和側重點。
有了發心,就會確定寫作主體,那隨之而來的第二點也就出現了,即寫的是什么?
寫作的兩大主體,無非就是對人或事的描寫和記錄。如果以人為主題,那側重點就得放到對這個人物的塑造上,即什么樣的人發生了什么樣的事?以及通過這些事表達出主人公怎樣的品質?所有事件、素材的落腳點都是為了呈現出你要表達的這個人。
那他/她的成長經歷、性格變化、主要事件等等就是表現這個人的素材。我的作品里,《關東往事》《母親》《在細雨中遠行》就屬于這一類文章。
如果以事件為主體,那參與這個事件的人物和相應素材都得圍繞事件去準備;即什么時間、地點、發生過什么樣的事,這件事涉及到什么具體人物,并且大家在怎樣的際遇下促成了這件事的發生?以及我們要通過這個事件表達什么、反應出什么?我的作品《大雨滂沱》《錯赴》《啞戲》《回家的女兒》等就是屬于這一類。
這其實是有點像小說和故事的區別一樣,寫作主體是人或事,其實也沒有那么明顯的界定和劃分。我單獨列出來主要是為了提醒我們初學者,從一開始確定好主體或者說是側重點會讓你后面的寫作不會跑的離主體太亂、太遠。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我的這個理論,我會通過案例拆解來跟大家詳細說明。
以《母親》為例。首先是因為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三位母親,她們的生活經歷充滿坎坷但呈現出來的生命狀態各有不同,共同之處是都稱得上偉大。我寫作的第一要義是為了記錄她們,所以寫作主體就是她們,但記錄的背后也想反應她們所處的時代,那圍繞這些的故事素材我就要進行大量的搜集、整理和排列。
素材列好了,該如何呈現是接下來的問題。作品中,三位母親是親屬關系。起中間橋梁作用的是年輕的桂枝,另外兩個母親一位是娘家媽,一位是婆婆。那我的筆觸自然而然會想到先從桂枝寫起,通過對她的描寫引出娘家媽和她的故事,也為后面桂枝的經歷埋下伏筆。結構上,故事的上半段就有了。然后再通過對桂枝的描寫很自然地過渡到對婆婆的介紹,她們之間的故事又為后面塑造婆婆形象打下伏筆。結構上故事的下半段也就完整了。剩下的就是靠一個個素材故事去填充就可以了。
我想寫娘家媽的勤勞、堅強、能吃苦,以及在那種環境下對女兒的愛護,所以開篇就寫出了娘家媽在荒涼的秋天里撿地的場景,那小山一樣的莊稼差點把她壓垮,不懂事的女兒在放學路上恰好看到了這一幕,她親眼目睹了母親為生活所承受的重擔,所以才會在瞬間長大。
我也寫了年輕時候桂枝的經歷和對母親這一角色的抗拒、并交代出背后緣由。因為自己的母親一生生下了17個兒女,只活下來4個;其中有幾個還是在她長大以后發生的,她親眼見過母親生產受的苦,所以才會本能地抗拒;這其實是為塑造一個母親角色的轉變和成長經歷打基礎。
上半段兩個角色很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娘家媽從年輕到年老的人生軌跡即使不一一敘述,想必讀者心中也能有很清晰地印象。那生下17個兒女,只活下來4個的事實即使不細說,讀者其實也能從數量上感受到震撼。這得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難才有了后來。可父親的病重、山頭一樣的重負并沒有壓垮她,年少的桂枝就是在這樣母親的帶領下潛移默化地懂得了承擔并且悄然長大的,而這也為她后天性格的養成提供了榜樣和力量。
由于《母親》的篇幅較長,這里我就不做過多展開了。以這篇為例是因為我知道,故鄉親情文學的題材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如果是初寫者或者是還沒寫過故鄉題材的作者,其實是可以試著寫一寫,因為有大量現成的素材可以羅列、利用,所以相對好上手,而且以記錄為目的的書寫本身就非常有意義。這部分我去年曾經小范圍做過一次分享,群里也發出來供大家參考了,這里不再贅述。
以事為主體的小說我們以《回家的女兒》為例。這一篇中我想記錄的是高中時期發生在我上一屆女孩身上的真實事件,那是一個花季少女在放寒假回家的途中遭遇惡人并最終殞命的故事。這對當時只有十幾歲的我來說產生了非常大的觸動,以至于即使過了很多年我還是會偶爾想起來,并且為她感到深深地惋惜。我還想表達,一個農村姑娘想要走出農村是多么地不容易。
可那個事件我從始至終知道的只有結局,我該如何記錄她?熟悉我的人都知道,這個故事我其實寫了兩個版本。
第一篇的寫作時間是2022年的冬天,感性的人一入冬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件事。我清晰地記得,在那個午夜夢回,人在半夢半醒間,腦子里就忽然像做夢一般浮現出了一幅幅場景和畫面——關于那個記憶中遙遠的卻從不曾忘卻的女孩的畫面。
那畫面來得突然又強烈,讓人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以至于最后在胸腔里形成了一種不吐不快的憋悶。于是我順手摸起手機在記事本里記下了那些畫面。這就是最初只有1700字的《殤路》了。因為那時的我還從未寫過小說。只能盡自己最大所能去想象故事發生的情景并把它記錄了下來。
所謂的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大概說的就是這種吧。
因為那場景來得毫無預兆,所以我對它記憶很深。甚至還不止一次地想到過馮唐談到寫作時用過的一個詞——“腫脹”。原以為那是他混不吝的調侃,可在那個瞬間,我忽然理解了。原來那急欲抒發的表達欲真的會形成一種生理上的憋悶,可不就該用“腫脹”來形容它最為貼切么?
分享這段其實是想表達,在我看來寫作是一種欲望,如果不去化解它,是會一直存在下去的。所以如果大家也有這樣的放不下和腫脹,那一定要去正視它并且把它呈現出來,可能這就是你和那個故事的機緣,寫它就是你的使命。(也因為它在你的心中產生了觸動,所以呈現出來可能會很走心、很動人。)
第二次寫這個故事的時間是2023年的冬天,在寫了近三十萬字的小說以后,我想重新記錄她。因為知道自己第一次寫她的時候很潦草,沒能力、寫得也過于簡單粗暴了。所以我在心中并沒把她完全放下。于是就有了大家看到的《回家的女兒》。
文章發表以后,好幾個朋友的評論都表達了一個意思——為姑娘惋惜,好像一切都是宿命般注定——那條回家的路實則是由全村人在為她鋪陳。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在寫的時候其實并沒有想太多,也沒列提綱,我只想盡我所能去呈現出那個事件——我很惋惜那個生命。
所以,我做的層層鋪陳都在為那件事的發生做著準備,但這件事件的始末和不得不發生的背景以及全村人無意識狀態下發生的作用,其實讀者全部都能接收得到。
故事的結局我雖然無力改變,但因為自己的能力和內心都發生了變化,所以呈現出來的狀態可以說是完全不同。我想盡我所能地去給予她最大程度的溫柔相待。并且在文中也加入了我現階段的一些關于死亡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面對死亡時是該恐懼、怨恨還是最終能豁然地去接受它?甚至把它當成是一種解脫?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欺騙。可是于我,是真心希望世界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罪惡和愚癡。而無論經歷和境遇如何,在面臨生命的終點時,我希望人人都能放下進而少些痛苦、變得從容豁達。
直白一點說,誰的人生不是苦?誰又不是向死而生?這是現階段的我由這個事件引發出的一點思考和表達,而我的這一份思考正是因為讀了列夫.托爾斯泰的系列作品受到的啟發,所以在寫作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想要加以運用。
在《回家的女兒》寫作之前,我就確立了要溫柔對待她的想法,所以在敘述中我給惡人的設定就成了一個原本也是可憐人的傻瓜。
不過說來奇怪,《回家的女兒》這一篇我的寫作經歷和寫《母親》時完全不同。母親中我是以記錄時代和三位母親的過往為發心,所以寫之前就羅列了大量素材并詳細梳理了提綱,包括《關東往事》和《在細雨中遠行》,都有列提綱。寫的過程中我只需把各個場景復現出來,再把各個事件做串聯就可以完成通篇寫作。
但《回家的女兒》完全是根據故事結局這一個線索和溫柔對待的發心去完成的作品,并沒有列提綱。包括《秧歌》和《躲星》,都沒有列提綱,它們都是我坐下來的瞬間腦海中才有的畫面。
我要做的只是把畫面如實的、細致的、逐一表達出來。那是一種心流的涌動和呈現,是一邊寫一邊迸發出畫面的過程,而這也就是我稱之為曼妙的所在。
曾經有文友問我,遇到卡文怎么辦?我的辦法是——暫停,出去辦事或者坐下來讀書。那些該有的下文會在某個瞬間自己蹦出來,等那個靈感來了以后,再去抓住它。而不是硬憋,你要做的是等故事自己生發而非自己強行地把它擠壓拼湊出來。
說到此,其實我一直感覺寫作也好,生活也罷,是有一點玄學的東西在里面的,因為它即將呈現出的樣貌我們根本無法預料。作品里的人物和故事走向和我們每個人一樣,是各自有各自的命運的。可能是我們生了他,但也有可能它們只是借由我們而自己誕生的。
同樣是沒列提綱的、寫事為主體的作品,《回家的女兒》和《秧歌》又有不同。《回家的女兒》我尚且還知道結局,還能順著結局倒推出整個故事。而《秧歌》我則完全不知道它將呈現出什么樣的故事和畫面?
寫作之初,我只是被《東北民謠》那首歌的歌詞打動,“塞北殘陽是她的紅妝,一山松柏做伴娘……還有那句“爆竹聲聲落了一地紅……”那畫面對于一個離家多年的人來說簡直太美太動人,正是印象中故鄉最打動我的畫面。而當時又恰逢新年,我想把這篇小文當成禮物送給我記憶中的故鄉。
所以寫作之初我只有一個心愿——那就是要寫出一種熱烈。現在想,這也是基于發心而引發出的一種表達,傳遞的是一種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如此說來,關于寫作,可能就只有發心才最最重要。只要發心立住了,其他的一切其實完全可以靈活多樣、伺機而動。而這正是我想表達的曼妙的所在。
重點思考——列提綱還是靈感乍現 ?要有一期一會的智慧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再多一點思考。誠如前面提到的以《母親》和《回家的女兒》為代表的兩種構思方法,即列提綱和靈感乍現。
其實關于寫作前的構思,一直都是眾說紛紜。總結起來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說先列提綱再寫作,因為這樣更有計劃、有條理,寫的時候會更順暢;有的說要等待靈感乍現,跟著感覺走,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更有靈性。那到底哪個方法寫出來的文章更好,更適合自己?
我目前短暫的經歷和經驗告訴我說,尊重當下,怎么寫得順就怎么寫,適合當下的自己才是最好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和學習背景不同,還因為我們每時每刻都處在變化中,這種感覺很像我們用心地做一餐飯、泡一杯茶一樣,很講究一期一會。
有些內容表面看起來似乎差別不大,其實用心細品,當真每一期遇見都會不同。不說別的,就說每一期的食材和火候以及制作和品嘗時的環境肯定和上一期都沒法保持一致,而參與進來的人的心情、閱歷和感受也在每時每秒都發生著變化。那再烹制出來的茶和飯菜又怎會吃出相同?
所以目前的我把每一次創作都看成是一種機緣,它沒有固定招式,只講究一期一會。
說到這,我忽然想起來一個故事。我老家有位能當我爺爺的老鄰居,他年輕的時候去了趟城里,出嫁的姐姐為了招待遠道而來的兄弟特意給他包了頓一咬直冒油的肉餡兒餃子。
可以想象,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吃上一頓一口流油的餃子得讓他感覺多幸福,因此那頓餃子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說是終生難忘。我說這四個字可一點兒也不夸張。因為從那以后,他每次吃餃子都要和先前那頓做比較,可怎么吃都說沒有當年姐姐的好手藝。
哪怕隔了很多年,再次回到姐姐家吃她親手包的餃子時,他也找不到了當年的味道。可這位爺爺仍舊沒放棄,甚至在臨終之前子女們帶著他去北京和西安游玩時,他都點名要吃餃子,他在意念中一直沒放棄尋找。
結果當然可想而知,到最后他也沒能吃到那頓記憶中的餃子的味道。時隔多年想起這個故事,我想說,爺爺就是因為不懂得一期一會的道理,所以讓他到死可能都帶著這份遺憾吧。
抱歉,本來我是想模式化地幫大家總結出一些寫作流程和章法。可經這么一盤點,大家也看到了,寫作其實恰是沒有流程和章法可言。可從另一面看,這也恰是文字是多樣的,靈魂是自由的最好體現。所以說,寫作技巧可能存在在教與學當中,但真正的寫作應該是落在“感覺”和“悟”字上!
好了,前邊的一些盤點盡管說得有點云里霧里,但也只能到這里了。我們繼續往下進行,說一說寫作習慣的調整和養成。
二? 調整步調、發現問題及時沉淀——慢慢來、比較快
剛開始寫文時,其實是很不懂得節制的,這從我高密度的輸出上是能夠看出來的。我常常是夜以繼日地寫完一篇文章后就把自己累得不行。
那時候吃飯睡覺根本就是混亂,熬夜是常態,到半夜三四點鐘也是有的。寫到興奮處時人即使不得不睡了,也是淺睡眠,因為大腦一直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即使是白天,人也處在在半夢半醒間、好像現實和虛幻是同步進行,無論做什么、有沒有在寫,故事里的人物和劇情都會不停地在腦子里翻騰、上演。
雖然知道這樣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整個人好像是上了發條一樣或者說是走火入魔了,這篇還不等寫完,下一篇故事的情節又像燒開了的水一樣汩汩地往外冒。逼得人步履不停。
這樣的結果就是自己的體力被嚴重透支,現在想想其實有些后怕。這也導致我疫情期間中招的時間和程度比別人都厲害,因為那時候人還沒痊愈,我也堅持帶病去寫文。
但也因為當時自己身體和內心的感受,我才能寫出《躲星》和《秧歌》這一悲一喜兩篇氣質截然不同的文章來。百年不遇的天災我想留下些痕跡,災難過后的盼望我也想出一份力。又病又急的結果是,這兩篇文章我每篇都只花了三天時間。現在想,那也是一種幾乎瘋狂的情緒,像做了一場大夢一樣。
總之,那段時間我的大腦根本停不下來。那是自己不能控制的想和時間賽跑的“鬼迷心竅”。生怕不趕緊寫出來,靈感就跑丟了。我得爭分奪秒地抓住它們。
其實自己當時也不全是無意識,從無意識到有意識中間經歷了有意識卻做不到——我還擰巴了很長一段時間。為此我還特意改了簡書簽名:“歲月這封長信,我不急著寫完所有。”我想勸自己慢一點,可是,仍沒什么卵用。好像這種快節奏的狀態已經形成一種了慣性。
我記得那時候正在籌備寫《遺孤》,這是我準備了半年多的宏大題材。我想記錄我們家鄉特殊人群的特殊故事。可這個題材和體量對初寫文章的我來說實在太大、也太沉重了,題材也有些敏感,那段時間我寫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也遇到了第一個瓶頸期。
實在繼續不下去的時候,我就想干脆放一放,追部當時正心里長草的熱劇來緩緩神,等自己完全跳出來后再重新上路。
結果一部《漫長的季節》看完,另一種情緒又被勾起,忍不住接著電視劇的情節又寫了一部同名番外。現在想來,這一篇的出現其實也是一種機緣和見證。它的風格和《大雨滂沱》很像,后為了追求風格統一,我就把它更名為《大雪無痕》了。
《大雪無痕》這一篇的寫作和《遺孤》是同步進行,這也讓我有了同一時間段寫兩篇小說的體驗,那感覺有點分裂但同樣很妙。好像那時候也忽然明白了自己為什么喜歡寫小說?那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可以體會不同的人生。
也正是這一篇文章發表后,就有老師提醒我說——要注意控制、學會暫停。我聽進去了,就真的讓自己暫停下來。而且還隱約感覺出其他一點什么不對,只是當時還沒能力總結出來。
那時候,我正醉心于自己從最初的故鄉文學的情愫中跳脫出來,能換一種感覺創作出全新氣質的作品的喜悅里。我想沿著這個風格繼續下去,還想要創作出一個系列的女性故事集的想法之中。
并且那時已經寫完了《大雨滂沱》、《大雪無痕》和《錯赴》三篇同類型小說。它們分別以大雨、大雪和石頭雨為敘述背景,講述的是三個不幸的東北女人的人生故事,所以定下的敘述基調都很陰郁。
可是第三篇《錯赴》寫完尾聲以后,有一種雷同的重復感覺清晰地蹦了出來,我當時就及時跟貓伯樂做了溝通——自己莫不是遭遇了人們常常說起的模式化?
其實之前在寫完《關東往事》《村莊》和《母親》之后,這種同情緒、同氣質的雷同創作就讓我在隱約中有了一種想要改變的想法,盡管這些故事是我心甘情愿、盡心盡力想要去記錄的以家族往事,可總是在一種情緒里書寫到最后真的會有一點膩。
跟貓伯樂溝通完以后,我基本上就明確了自己的感知,一成不變的創作不是自己想要的。這也是那個老師提醒我時,我沒能總結出來的隱憂。于是,想要調整和改變的想法跟著就來了。
恰好遇到暑假外出,再回來就有意做了調整。一是要注意勞逸結合、學會克制;二是提醒自己每一篇都要保持差異、且最好每篇都有進步。
這也就變成了現階段的不貪多也不貪快的寫作狀態,即使每天都寫、也學會控制了寫作時間。且每天只挑狀態最好的早晚兩個時段去寫。其他時間讓自己回歸正常生活,或者盡最大可能去進行持續閱讀。(不過這個狀態只保持住了半年。過完年后,由于工作的原因,寫作和讀書的時間都被工作擠壓得少得可憐,雖然很無奈,但目前也只能接受。)
因為這些年的虧空,我越讀書越能感知到自己見識的不足,所以現階段的自己還是以閱讀為主。我的理想狀態是每月保證一篇輸出,大部分時間還是想放在持續不斷的閱讀上。我把這當成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的蓄勢待發。因為一段時間下來,真心覺得書讀得越多,思維越開闊,見識也就越多,再提筆時會自覺自動地注入更多思考在其中。
而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每一篇文章的出現不單單只是一種記錄和呈現,還能在每一個下一篇中看到自己的一點點進步。而這才是現階段的自己最該呈現出的狀態。
再往深一點兒說,這樣做也能保證把生命中遇到的人、事、情通過自己的用心和努力呈現出最好的狀態。這即是對過往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要求。因為真心不想因為自己筆力的不足而把它們白白糟蹋了。
好了,這一段的剖析和呈現就到這里,我們往下繼續,再說說具體的寫——怎么寫?我把這個階段形容為建房子。
三 緩慢上路、層層推進、同步改進
以前是隨意寫,盡興寫,一股腦地往前走沖、跑步一樣地寫,然后再去通篇的修改、潤色和查漏補缺。可往往因為篇幅太長、情節太多,人物關系過于復雜,有時候越改越亂也是有的。人物關系上年紀算差的情況也是有的。
就像《遺孤》里的小栓大爺:我本來的設定他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多虧一位縝密機靈的姐姐提前幫我看了幾遍稿子,又幫我掰著手指頭算他的合理年紀,我才在發表之前把爺爺改成了因為過于滄桑而變得早衰的大爺。要知道,這種修改,有時候就是牽一發動全身,過程稱得上后怕和狼狽。(這時候我特別想抱抱貓伯樂,哈哈)。
還有實在顧不上不修改、不潤色的情況也是有的,甚至有些情節還沒講完就匆匆拿去發表了。就像《大雪無痕》,其實還有幾條故事線和人物關系上還能做延申,還有空間把想表達的思想寫得更透徹。可因為自己太急了,想要趕上當期推文,所以發完就推出去了。
其實在按下發布鍵的瞬間,心里的遺憾就已經升起了。雖然當時會勸自己說等什么時候有時間了再去補齊,但也只是停留在想的階段,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自從學會調整寫作步調后,隨之而來的寫作節奏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再寫故事,會按照故事的脈絡情節緩慢上路,層層推進,一邊推進的同時一邊同步改進。
說具體一點,比如說一個故事里我開篇列提綱的時候就設置了十個場景,那我基本上每個時段只寫出一個場景,然后就強迫自己暫停。空一段時間、下個時段再寫的時候,為了情緒和情節的銜接會很自然地去讀前邊已經寫出的部分,而這時候的讀其實就起到了檢查、潤色、補齊和擴充的作用,這些都做滿意了,再去推進下一個章節。然后再返回來檢查、潤色、擴充、修改,直至整篇寫完。
如此往復,很多遍的返回去深加工,會讓整篇文章地基更牢固,條理更清晰、下筆更嚴密和扎實,整體節奏也能變得更穩了。
而在整體的寫作過程中,自己也能一直保持是在最好狀態下進行思考和輸出,即沒累到自己也能保證文字是在最從容的狀態下誕生的。
這個寫作習慣我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的。偶然一次聽馮唐老師在訪談中正式地提到過,原來他就是這樣寫作,當時覺得又激動又眼前一亮,就把這個方法用得更加明確了。
如果屏幕前的你在寫作過程中也被寫文辛苦、改文麻煩且容易出現混亂的問題給困擾過,那不妨試試我說的這個方法。
四 最后再來說說寫作時間和時長,其實是因人而異。
之前的情況不贅述了:總之就是沒有概念,只要能寫的時候只管一股腦地瘋狂輸出嘛。
現在,我的理想狀態是希望寫作能和讀書一樣,把它當成每天必備的生活內容,每天都能雷打不動地進行,有一陣子的狀態也確實能保持如此。
因為我現在的理解是:讀、寫都講究一個環境和沁潤,我們堅持這樣做,未必是為了追求數量。實在是天長日久的習慣浸染堪稱功效無窮。
如果沒什么概念,可以回想一下過年那段時間,是不是即使平時讀寫習慣養成很好的人,一回到老家,尤其是過年那幾天,讀寫幾乎就顧不上了?而平時靠讀寫養成的靜氣在短時間內也會被打散、人也就更浮躁了。
回顧一下我最滿意的讀寫狀態。
那段時間我幾乎不熬夜。每天早起吃飯、運動,整個人調整到最好的狀態后就全身心地坐在電腦旁安心寫作,檢查前面的內容再去寫新的場景,全套下來大概花掉2-3個小時,然后就強迫自己停下來休息。看看書,做些每天必須做的事。
晚上生活瑣事全部忙完以后,會在九點左右再寫一個時段,同樣2-3個小時,然后看書、睡去。
現在想,如果每天都能保證寫兩個時段,讀兩個時段,那我會覺得非常幸福。
好了,時間關系今天的分享先到這里。總結一下前面分享的幾個部分,分別是:
1、為什么寫?要有發心。
2、寫的是什么?明確主體和側重點。中間穿插講了開篇之前要不要列提綱、還是等待靈感乍現,到底哪個更好更適合自己?還講了“一期一會”的故事希望能啟發到大家。
3、調整步調、發現問題和及時沉淀——得出的結論是:慢慢來、比較快。
這是自己的懵懂上路時的寫作節奏和習慣的養成,以及為什么調整和如何調整?希望大家以我為鑒,少走彎路,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節奏。
還明確了自己當下的重點是練功且保證每篇都有進步。
4 怎么寫?我把這個階段形容為是建房子。
最后又分享了我的寫作時間和時長,想著大家可能會好奇。其實這里完全因人而異。
以上分享可能說得過于繁瑣、細碎,實在是因為讀寫在我看來全靠一個“悟”字,而現階段的自己只能從剖析自身入手,算是拋磚引玉,希望借此能給大家帶去一點啟發和思考。
再說幾個細節上的思考,總結起來這些其實我的刻意練習部分。(環境和留白之前提過)
第二部分:好的寫作離不開刻意練習
? ? ? ? ? ? ?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1、開篇定調子 。
和每個人一樣,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故事都應該有他屬于自己的氣質。而這個氣質從出發開始寫之前其實自己就有感應。關于這一部分的思考,在我寫北漂題材以后,感觸尤為明顯。
和以往東北題材的故事不同,北漂系列的文章表達的氣質首先就是不能再鄉土化了,它甚至還得根據故事發生的地點和人物設定表現出一些具體不同。
例如:《風中有朵雨做的云》中,我想表達的是大城市中女孩子生存狀態的渺小和無力,那文章里我就有意地用大城市的車水馬龍和燈火璀璨做布景;而《在細雨中遠行》里,我想表達的是關于人生意義的思考和一部分人生存狀態的迷惑、困頓,所以文中就有了黑夜、細雨、霧氣做元素,而人物設定也是摩登和時尚的,包括國際都市的場景設定、紅酒杯里的淺倦迷離、浴缸里泡澡、主人公推的箱子、穿的風衣和高跟鞋等等,甚至用雙線同步復述故事做推進形式,多處細節的呈現最終決定了整篇文章的氣質,而這些準備工作其實在開篇之前就有了一些考量和準備的 。
2、再往細節鉆,說一下“畫臉”——潤色的重要性
整體故事呈現出來了,我會再最后的階段去跳出來去看看每個人的臉。這個臉當然是個代稱,除了指人物的外貌和具體形象以外,還指這個人在文中發揮的作用以及人物個性是否足夠鮮明等。這一點是讀托翁作品后有的明顯感悟。
之前說過,老頭有強大的筆力和能力能照顧到作品里出場的大大小小的角色,包括老狼和獵犬。我們可能先天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或者說能力不夠突出,既然意識到了其實在后天是可以進行刻意練習的。
在寫《回家的女兒》和《在細雨中遠行》的時候,我其實有刻意修飾每個人物,想在人物的外貌描寫上盡量做到千人千面,最好還能根據每個人物的特點設計出不同的LOGO和特質,來保證人物更立體、更鮮活。
孫小梅的潔白和冷面,候天來的天真和癡傻,包括他走路時候的一步一蹦高兒其實都是根據人物特質設計出來的;還有涼皮姑娘臉上芝麻粒一樣的雀斑、公交車站話很密的交通協管阿姨、以及人狠話不多的公交車司機等,我都在創作中有意駐足去刻畫他們。
我還有一點用心,那就是有意深度鏈接文中內容,可能這種鏈接是隱性的。具體說就是最近一篇文章《在細雨中遠行》里親人之間外貌、表情、動作習慣等全方位的描寫與鏈接,通過這些描寫能讓親人間微妙的傳承看起來渾然天成、融為一體,進而呈現出親人之間的親情之美,而這種隱性的鏈接更能增強文章的意蘊。如張曉靜和母親臉上都有的天真的笑容、她和父親眉間流露出的相似氣宇、包括她性格中的堅強與敢于擔當……這些都是后期潤色之時的有意為之。
畫每一張臉,順道檢驗每一個人在文中發揮的作用是否足夠或者配角描寫是否多余或者用力過猛?還能檢查每段故事章節是否表達完全,呈現出的狀態是否是現階段自己能達到的最好階段等等。說是畫臉,其實我想表達的是成文后的潤色、沉淀和檢驗。我想強調沉淀、潤色和檢查的重要性。
這些詞說起來好像挺簡單,但真的認認真真去逐一做到,其實還挺難。起碼對我這種急性子人來說,做到這點就很不容易。尤其是剛開始寫文時,文章寫到畫上句號的霎那,恨不得馬上發出來跟人分享,讓好朋友們趕緊看看并且能馬上能跟我互動才好。
而現在,我要求自己做到寫完、不發,并且強迫自己停下來、跳出來、我要重新覺察和感受它。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前面的講述和呈現固然重要,但那些都是打基礎、建房子的過程。而最后一步裝修、精裝修,才是看出風格、提升文章整體品味和質量的最關鍵步驟。
單獨拎出來加上這個步驟,同樣是為了保證在精力最充沛、思維最活躍的時候去做這關鍵的一步。這樣除了保證我們的房子搭出來了,建好了以外,還能保證讓它呈現出的是現階段的我們能給他的最好的樣子。
這里其實和先前提到的列提綱和靈感乍現的列框架方式很像,是理性和感性交相輝映、相輔相成的又一處展現。它是一場理性的搭建與感性的發揮的曼妙共舞,好比地球儀上的兩條線,它們經緯縱橫,共同組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那我們用心力和大腦一起構建的故事星球,何嘗不和地球一樣,因為他們同樣充滿生機、同樣承載著人世間的復雜和悲喜。
當然,理性和感性的地位依舊不分伯仲、無所謂先后,只要能順應作者當下的狀態,都能呈現出寫作者的當前的水平和表達。
我們可以很用心、很縝密地設計框架,當然更歡迎靈感之神突然的眷顧和迸發。
說得再具體一點:寫文章到最后的興奮時刻,我是無論干什么腦子里都會給這篇文章留一個空間的。會在日常的某個瞬間忽然想起文章中的某個角落,然后就隨手記下它,在方便的時候補全它!
從目前有限的經驗來看,往往這種靈感的迸發就是最關鍵、最細節的關鍵點。 尤其是最重要的人物、橋段塑造時要尤其注意,他們的重要性決定了我們創作時不能只是泛泛的推進過去,而是要反復地回到那個場景或者人物的角色上去整體感受,看我們表達的是否足夠、全面、妥帖和有力度。有時候真心覺得能把關鍵節點做好了,這篇文章就成功一半了!
3、敢于表達,甚至下手可以狠!
敢于表達,曾經跟寫作者有過簡單交流,說的是遇到文章中一些晦澀、難寫的地方該怎么辦?甚至是一些還原生活中很現實的場景,比如——暴力敏感鏡頭或者爆粗口,他會覺得不好意思,寫不出來。我當時回答他,“該怎么寫就怎么寫,那是主人公生活的真實世界,現實生活里他該是什么樣就讓他呈現出什么樣?不要去干涉他。”
故事本身是借由我們的手產生并且成長、壯大,并最終在世間中發揮它自身價值的。如果因為我們主觀能力的設限,勢必會影響到文章最靈魂深處的意蘊和整體感覺。就像寫作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加入寫作者主觀的評判一樣,我們只是代筆,文中角色有他們自己的命運,評判他們的只能是不同的讀者而非我們。
我們只能按照它原本的樣子去呈現而非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左右!所以,該有的激烈沖突和對抗表達我們也要敢寫、并且寫得堅定,所謂穩,可能指的就是這個!
《風中有朵雨做的云》中結尾處那被拉得過分細長的剪影,《回家的女兒》中傻子天來戳破女主那一下,包括殺豬場面那一刀捅下去的直接描寫,其實在寫的過程中都挺下不去手,那就稍作停留讓自己積蓄力量后多出發幾次!
這感覺其實很微妙,也是屬于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范疇。
還是那句話,寫作根本離不開一個“悟”,這個“悟”在廣泛又深刻的閱讀中能找到,在盡心盡力的書寫中也能遇到,包括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認真、踏實去對待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人、事、物中,其實都有體會!寫文人需要一顆七竅玲瓏心。
4、寫作形式的多樣性,讓自己和讀者保持新鮮。
寫作形式多樣可能是每個寫文人對自己的挑戰。因為一種形式寫久了,是真的會膩。我當初在寫完《關東往事》、《村莊》和《母親》這故鄉三部曲以后,就強烈地生出了這種厭煩情緒。會本能地想要換個形式去敘述。
這才有了后面截然不同的《大雨滂沱》《大雪無痕》《錯赴》和《啞戲》以及《回家的女兒》這一女性故事系列。
包括后面的北漂系列,記得當時貓伯樂讀完《在細雨中遠行》以后跟我說,這和上一篇《回家的女兒》完全不同。整體風格變化也太大了,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倆人在寫。我當時聽完其實是很開心的。人本來就有很多面,那作品的多面恰好也是人很多面的驗證,這很說得通,這樣也才足夠有趣。
5、打破格式化,臉譜化,模式化。
不是好人一好到底,也不是壞人壞得就徹底沒救,讓人性回歸到人性本身,承認他的復雜性而非完美性,這樣文章的呈現才會更鮮活,也更耐看。
在《大雨滂沱》里,老墨和女人固然壞得讓人唾棄,可他們本身也是受害者,也有他們人性里閃光的剎那。包括傻子天來,他是那么愚傻,可他也知道拿起苞米荄子去打豬來幫助他媽。我想,這些都是作為人的本能。我把他們呈現出來,那這個人物形象就更加豐滿、立體了。
其實這也是很多故事里,好人逐漸變壞和壞人逐漸變好的一個底層邏輯。對比和反差越大,故事看起來就更有味兒。我們可以反觀現在流行的 ai繪畫技術,畫面中人物或者風景乍一看十分完美,但多看幾遍你會發現不夠有靈氣,也就顯得不耐看。那是屬于乍看入眼,但久處下來很難入心的體驗。
再來看那些經典著作,它們給人的就是截然不同的體驗。甚至有可能我們在起初鏈接它們時,很難一下子就鏈接到它們的美和意蘊。可假以時日,自己的閱讀能力提升了以后再去看它,我們會慢慢地被它打動、慢慢地品出它的滋味。而它們之所以能被稱之為經典的地方,恰恰就在于它的余韻悠長、回味無窮。因此也經受住了時間和時代的考驗,被后代保留和傳頌了下來。而我想,這才該是我們努力學習的方向。
6、故事越復雜、越精彩,情節越細膩、越耐看。
這是我讀《卡拉馬佐夫兄弟》時,寫在書里的一句話。從一開始寫小說起,我就懵懵懂懂地知道了這句話,只是那時是無意識地用,并沒有提煉、總結出這句話。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句話在我讀托翁和陀翁文學的時候會忍不住反復想起。并最終在恰當的時間點把這句話落到了紙面上。
寫作過程中,印象比較深的是寫《遺孤》的時候。寫作之初,其實是單線描寫。沒有記者是二代遺孤這條線。在我沿著主線劉小栓的部分寫完以后,說不上哪里不對,可就是一直覺得不滿意。后來終于明白,是這么宏大的主題我只用一代人的故事去呈現顯然過于單薄,所以這才衍生出了二代遺孤的另一條故事線。而用后面的故事去包裹前面的故事,在形式上我也做到了創新,讀到最后會有點驚艷。而這個印象也就留在了我的腦海里
包括《風中有多雨做的云》,我用兩個女孩的身體和心靈分別受到傷害的經歷去講述北漂故事;《秧歌》里,團長和高飛兩代軍人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等等,我用的都是雙線敘述。現在想,這好像是我的一個表達習慣,包括疊句和重復句子的使用——好像自己內心的感情太過濃烈,不這樣不足以表達出我的內心。而在寫作上,這就呈現出了一個故事上再多加一個故事的表達,所以大家會覺得,我的文章讀起來相對感覺厚重。
而在陀翁的故事里,我們看到了故事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復雜性,且他的精彩和復雜程度就真的可以用巔峰來形容。他小說中的主人公可以是高尚與卑鄙的結合,是諸多矛盾融為一體的呈現。《罪與罰》中,手拿兇器去砍人頭顱的和跪下來親吻大地去流淚懺悔的可以是同一個人,任人唾棄的妓女可能是靈魂圣潔的救贖她人的圣女的化身等等,時間有限,這部分我就不做展開了,大家可以在以后的閱讀和書寫中去細細體會。
最后再說說寫作素材的來源
關于寫作素材,從寫文之初我就跟朋友說起過,我們寫文其實能把自己周圍方圓五里的人發生的事、產生的情能寫好、寫透就已足夠!時隔一年,我依舊這么覺得。只要有心,身邊的故事就足夠多,寫不盡!
前段時間看到一段訪談,恰好說到這個,說的是一位知名外國女作家,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家務和帶娃,平時幾乎從不出門,可她的創作靈感卻是源源不斷的。人們采訪她時,她就說過,她的靈感來源都是身邊人。為此,關于創作來源的說法我更加堅信。
綜上,我想說寫作實在是一場曼妙的遇見,它是理性和感性交相輝映的呈現,是心流涌動和刻意訓練曼妙共舞的結合。
我們可以通過親情描寫去練筆、練心,可以通過雙線描寫去練習書寫的廣度和厚度,也可以通過群相描寫(盡量照顧到每個人)和社會面的描寫,去練習自己的筆力和心量被放大的能力。這些由點及面的能力訓練需要的是我們不斷地用心遇見,不斷地書寫、并且反復進行刻意練習,進而在書寫中才能遇見真正不一樣的且越來越好的自己。
我把我說給你聽,時間還很長,余下的故事我們慢慢講。
感謝大家的聆聽。
作業部分
注:本課時必做作業截止時間2024年4月25日的23:59。在評論區用學號開頭提交,如:【0800】習作或者習作鏈接。本課時作業完成方可參評滿勤獎。
作業要求(字數不限 務必求真)
1)對自己一段時間的寫作狀態的復盤,包括寫作內容的梳理、寫作習慣的一些思考和總結,有余力的還可以列一列下階段的寫作計劃。
(目的只有一個,打開自己、剖析自己,好的堅持、不好的改進。因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改進自己,也不枉我們花這么多時間經歷的這一場相遇。)
2)(選做,截止時間延長至4月30日的23:59)能力提升題——帶著刻意練習的目的進行一次寫作訓練,字數不限。列提綱和靈感乍現都可以。
要求:寫一篇文章,要求立意、主題較之以往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