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蜩(tiao)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飡(can)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 ? ?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會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國學四庫》譯文:
? ? ? ? 蟬和小斑鳩嘲笑大鵬說:“我們奮起而飛,沖上榆枋小樹,有時候飛不上去就投落在地面罷了,何必飛九萬里而往南海去呢?”去往蒼色的郊野只帶三餐的糧食就足夠了,回來的時候,肚子還飽飽的;去往百里遠的地方,需舂搗準備過一宿的糧食;去往千里遠的地方,需準備三個月的糧食。兩只小小的蟲鳥,又怎會知道這些呢!
? ? ? ? 智慧小的不足以理解智慧大的,壽短的不足以理解壽長的。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朝生暮死的朝菌不知道什么是一個月的時光;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什么是一年的時光,這就是“小年”。楚國的南邊,有一種溟海靈龜,以五百年為一個春季,以五百年為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種大椿樹,以八千年為一個春季,以八千年為一個秋季,這就是“大年”。彭祖至今還以長壽聞名于世,大家都想比附他,豈不是很可悲?
我之理解:
? ? ? ? 一是蟬和斑鳩,焉知鴻鵠之志。
? ? ? 《三體》里,那些專家學者被深以為然的規律所桎梏而不明所以,雖然最后戰勝了地外文明,但更讓我們認識到人類文明在宇宙中的存在本就是偶然。
? ? ? ? 我們要通過讀書、旅行,盡量拓展自己的眼界和經驗,增加自己的見底和智慧。
? ? ? ? 越是學習,就越會知道自己的無知,才能讓自己更少地犯錯。
? ? ? ? 二是不經他人痛,不勸他人善。
? ? ? ? 若經他人苦,未必有他善。
? ? ? ? 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認知就是正確的,容易以自己的認知去衡量別人,那是不是另一種短淺和無知。
? ? ? 所以,盡量保持一種謙虛的心態, 在不了解的時候,不要輕易評判;? 在了解的時候,因為理解更不要輕易評判。
? ? ? ? 做好自己,已是不易。在別人需要的時候,能夠默默地陪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