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從大戈壁的東風航天城,移居大城市蘭州生活。龍年春節臨近,看著城里的人們開始置辦年貨,淘美食、春聯、福字等等,傳達美好寓意的年宵花也被不少人買回家。我是屬兔,本性嗜花草,也學著城里人的樣子,買了盆栽的梅花、水仙、蝴蝶蘭等幾樣。機緣巧合,過年前后,花開祥瑞,滿室芬芳,一派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把春天的氣息帶到了家里,讓年味更濃,儀式感拉滿。
? ? ? ? 這讓我想到古人“歲朝清供”的過年儀式。“歲朝”指的是農歷正月初一,象征著新年的開始。“清供”則是指室內放置的供觀賞的物品,包括盆景、蔬果、插花、工藝品、精美文具等。是日,人們將其供于案前,以求新年好事將近、心想事成,被稱為“歲朝清供”。這不僅是古時慶祝新年的重要活動,還是一種體現文人雅致情調的生活藝術。
? ? ? ? 但是,古代能在數九寒天擺上鮮花、果蔬之類的新鮮物品者畢竟是少數,于是文人墨客便將這些“清供”之物繪成圖畫懸掛室內,稱為“歲朝圖”。這類畫作通常以靜物畫的形式出現,內容也是以冬天不易看到的花卉、果蔬為主,有的還配上賀歲詩詞,通過畫中物品的名稱諧音、民俗寓意或歷史掌故來表現新年的美好祝福。
? ? ? ? 鄭板橋曾為一幅畫題詩:“寒家歲末無多事,插枝梅花便過年。”畫的是一間茅屋里,一位老者手捧一個瓦罐,內插一枝梅花,正要放到案上。這是最常見的農家清供。
? ? ? ? 齊白石也曾在一幅題為《一片冰心》的歲朝圖上題句:“山居絕少繁華事,酌酒看花便過年。”
? ? ? ? 清供,讓人們在平凡而又瑣碎的日子里,感受到無處不在的詩意與美好,從而生發一種積極向上、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
? ? ? ? 如今,鮮花已經不單單作為生日、紀念日的禮物,而是逐漸走向日常消費、悅己消費。以年宵花為例,精致高雅的蝴蝶蘭、大花蕙蘭、君子蘭、觀賞鳳梨“四大花旦”風靡市場,人工培育的新品種、進口鮮切花、花色淡雅的小盆花、各種綠植和掛果植物、多肉植物漸受青睞,以蠟梅、水仙、銀柳、仙客來等為代表的平價花也很有競爭力。綠色健康、寓意美好,帶有芳香、有個性、性價比高,這些都是吸引消費者的主要原因。花卉消費,其實伴隨著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占據頭部地位的旺銷花卉是解讀時代審美與消費潮流的鑰匙。
? ? ? ? 所以說,過年,過的是辭舊迎新的“時間之年”,是向上向善的“文化之年”,更是對生活的虔敬、想象、激情,讓生活充滿浪漫、情趣、詩性。
? ? ? ? 辭別舊年、團年守歲、迎接新年,人們要送灶神、掃塵、接祖先、備辦年節食物、剃頭沐浴、春聯年畫窗花裝飾門庭、新潔衣裳、年夜飯、壓歲錢、守歲、鞭炮迎年、接財神、拜年、人日登高、嘗新嘗春等。春節前便是一系列的“規定動作”,從“大如年”的冬至開始,過年氣氛開始升溫,此后是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是臘月二十四),接著是掃房子、磨豆腐、殺年豬等等。正如在許多地方,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歌謠,叫《過年歌》:“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滿街走。”歡快的歌謠中承載著滿滿的生活的溫情感和煙火味。
? ? ? ? 除夕之后,更多的活動撲面而來:初一拜年;初二拜財神;初三是“小年朝”,“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初四是“羊日”,吃“折籮”(酒席后的剩菜);初五是“牛日”,“破五”,打掃衛生;初六是“馬日”,“送窮神”;初七是“人日”,戴人勝;……初十五是元宵節;甚至到二月二,春節才算結束。
? ? ? ? 過年就是從臘月二十三之后到年三十的日子里,每一天都不能夠閑著的忙碌;就是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的喜慶。貼福字、剪窗花、請門神的意趣,皆是對吉利、興旺的希冀;辦年貨、團圓飯、壓歲錢的興致,盡是表達平安、好運的心愿。一系列儀式感滿滿的年俗背后,是敬重自然、善待萬物,也是感恩生活、創造美好。
? ? ? ? 前人過年,未必真的完整地操練這些項目,但一項項經歷下來,春節就變得生動了——它們開始圍繞著我們的心境而盎然春溫。
? ? ? ? 把這些項目串成整體,我們才能意識到,春節不只是一個節點,而是一個生活藝術化的實踐過程。無論是傳統年俗中的祭灶、守歲、拜年、祭神、祭祖,還是“新年俗”中的網購年貨、云拜年、云聚會、電子紅包、集五福、旅游過年、觀影過年,都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實踐活動,從中也透視出實現美好生活的邏輯理路。